第514集 魏使求和(1 / 3)
河西盟
咸阳宫的青铜灯盏燃着鲸油,火焰跳动间,将殿内君臣的影子投在玄色宫墙上,忽明忽暗。
魏国使者郑安平捧着卷束整齐的国书,锦缎包裹的书匣边缘已被他攥得泛白,玄色朝服下的后背早沁出一层薄汗。
殿中静得能听见灯花爆裂的轻响。
秦孝公嬴渠梁指尖摩挲着国书边缘,羊皮纸的粗糙触感透过指尖传来,他抬眼时,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宗室老臣杜挚垂着眼,指节无意识地叩着朝笏;上大夫景监眉头微蹙,似在斟酌措辞;最终,那道目光落在了一身绯色大良造朝服的商鞅身上。
“商君以为,魏人此番求和,诚意几何?”
秦孝公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商鞅上前一步,玄色腰带间的玉钩碰撞出轻响。
他望着阶下神色局促的郑安平,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回君上,魏人求和,非因惧我大秦仁德,实因河西已失、粮道断绝。
龙贾战死,五万魏兵或降或亡,若此时轻易应允盟约,待其休养生息,必再生觊觎之心。”
郑安平闻言,脸色愈苍白,忙抬头辩解:“大良造此言差矣!
我王真心愿与大秦罢兵,黄金千镒、绢帛千匹已在城外待命,河西之地的户籍舆图也已备好,怎会有二心?”
“真心?”
商鞅上前两步,目光如炬,“魏文侯时,魏人夺我河西,置河西郡;魏武侯时,又筑少梁城,扼我秦东出之路。
数十年来,秦魏交兵,我大秦将士尸骨堆积成山,如今魏人兵败,一句‘真心罢兵’,便可抹去往日血仇?”
郑安平被问得哑口无言,手指绞着朝服下摆,额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砸在金砖地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秦孝公放下国书,指节轻叩案几:“商君有何主张,尽管说来。”
“臣以为,可许其罢兵,但需附加三事。”
商鞅声音铿锵,“其一,魏国需割让汾阴、皮氏二城。
汾阴扼守汾水入黄河之口,皮氏背靠龙门山,二城在手,可断魏人西犯之路;其二,魏人需归还历年掳走的秦民,凡愿归秦者,魏国不得阻拦;其三,盟约需由魏国太子入秦为质,待十年盟约期满,方可归国。”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起了细微的骚动。
杜挚忍不住上前一步:“商君,割城、还民尚可,让魏太子为质,恐太过苛刻,若魏人不肯,岂不是又要再起战端?”
“苛刻?”
商鞅转头看向杜挚,眼神锐利,“昔年魏人围我栎阳,索要我大秦公主为质,何曾有过半分犹豫?今日我大秦占尽优势,若连这点筹码都不敢要,日后何以震慑六国?”
景监也上前附和:“商君所言极是。
汾阴、皮氏二城乃战略要地,若不握在手中,河西之地虽归我大秦,仍无险可守。
至于太子为质,更是保盟约无虞的关键,魏人若真心求和,必会答应。”
秦孝公沉默片刻,目光再次落在郑安平身上:“魏使,我大秦的条件,你可敢应下?”
郑安平身子一颤,他此次前来,只得了“不惜重金归还河西”
的指令,从未想过秦国竟会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
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能硬着头皮道:“君上,割城、还民之事,臣可传回魏国,请我王定夺。
但太子为质,事关重大,臣……臣不敢擅自应允。”
“可。”
秦孝公点头,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给你三日时间,若三日内魏国答应所有条件,便在咸阳签订盟约;若不答应,我大秦的黑甲铁骑,随时可渡河东进,直取安邑。”
郑安平如蒙大赦,忙躬身行礼:“臣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