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集 杂粮储备(2 / 3)

加入书签

粮,便于携带。

臣已让工匠在雍城试做,今日便有样品送来。”

话音刚落,内侍便捧着一个木盘进来,木盘里放着几块黄褐色的饼子,还有几串晒干的薯干。

秦王拿起一块饼子,掰了掰,饼子质地紧实,还带着淡淡的麦香。

“这是用什么做的?”

“回大王,是用麦粉和豆粉混合制成,加水揉成团,蒸熟后再烘干,能存放两个月。”

李斯说着,又拿起一串薯干,“这薯干晒得干透,士兵揣在怀里,饿了就能吃,不用生火做饭。”

秦王咬了一口饼子,口感虽不如粟米糕细腻,却很顶饿。

他点点头:“好!

令各郡将杂粮磨成粉,制成干粮,运往北境军营。

另外,粮卒护运粮食时,也让他们带些干粮,路上节省时间。”

李斯领了旨,即刻派人去各郡传令。

雍城县仓接到命令时,李平正忙着清点新收的薯块。

他立刻召集工匠,在仓外搭起了灶台,又让人把麦粒和豆子倒进石磨里,磨成细细的粉末。

磨粉的活计累人,石磨要两个人推着转,磨了半日,才磨出两石粉。

李平怕耽误时间,又从村里雇了十几个壮丁,分三班轮流推磨。

夜里,仓外的火把亮如白昼,石磨转动的“吱呀”

声伴着工匠们的吆喝声,传到了半里地外。

三日后,第一批干粮制成了。

麦豆饼装在粗布袋子里,一袋能装五十块;薯干则用麻绳串起来,一串十根。

粮卒张武奉命将干粮运往雁门郡,出前,李平塞给他一袋麦豆饼:“张卒长,这饼子耐饿,路上别饿着自己。”

张武接过袋子,拍了拍:“多谢李监丞,俺们这就出!”

他领着二十个粮卒,推着五辆独轮车,车上装着干粮和一些粟米,沿着驿道向北行去。

北境的路不好走,尤其是过横山的时候,山路崎岖,车轮时不时会陷进石子缝里。

粮卒们推着车,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麻布短衫。

走到午后,众人都饿了,张武便让大家停下来,每人拿了一块麦豆饼。

“这饼子真顶饿!”

一个年轻粮卒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

张武笑着点头:“往年咱们运粮,中午得生火煮粟米粥,耽误时辰不说,遇上雨天还煮不成。

如今有了这干粮,掰一块就能吃,省了不少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

张武立刻警觉起来,让粮卒们握紧腰间的剑。

待马蹄声近了,才看清是一队秦国骑兵,为的校尉翻身下马,对着张武抱拳道:“可是运干粮的粮卒?俺们是雁门郡的守军,奉将军之命来接你们。”

张武松了口气,连忙点头。

骑兵们帮着把干粮搬上战马,一行人很快抵达了雁门郡军营。

军营里,士兵们正围着灶台等饭吃,见粮卒运来干粮,都凑了过来。

“这是什么?”

一个士兵拿起一块麦豆饼,好奇地问。

张武递给他一块:“尝尝,麦粉和豆粉做的,耐存得很。”

士兵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吃!

比粟米糕有嚼头,还顶饿。”

将军赵佗走过来,拿起一串薯干,放进嘴里嚼了嚼:“这薯干也不错,往后行军打仗,带上这个,不用埋锅造饭,能省不少时间。”

他当即下令,让军需官把干粮分给各营,每卒每日两块麦豆饼、两根薯干,作为行军时的口粮。

几日后,匈奴又来袭扰。

赵佗率领士兵出战,这次士兵们都揣着干粮,不用像往常那样带着铁锅和粟米。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