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集 粮道护运(1 / 4)
秦卒护粮路
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布,缓缓罩住关中平原的驿道。
李苍勒住胯下的骟马,马蹄踏在夯实的黄土路上,溅不起半分扬尘——这条从咸阳延伸至陇西的驿道,是秦国粮卒们走了三年的“生命线”
。
他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指尖触到腰间悬挂的铜制令牌,令牌上“粮卒”
二字被摩挲得亮。
“头,前面就是五十里铺的护运站了!”
身后传来年轻粮卒赵二郎的喊声,少年嗓音里还带着未脱的稚气。
李苍回头望去,二十辆粮车在暮色中连成一串,车轮碾过路面的“吱呀”
声,混着骡马的鼻息,在空旷的原野上格外清晰。
每辆粮车上都盖着青布,布角用麻绳紧紧捆住,布面上印着红色的“秦”
字,那是关中粮仓刚运出的新粟,要送往陇西郡的边仓。
李苍是这支粮队的头领,从军伍退下来后便当了粮卒,算上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
他记得刚入粮卒队伍时,都尉曾握着他的手说:“粮道通,天下安。
你们护的不是粮,是秦人的命。”
那时他还不懂这话的分量,直到去年陇西大旱,他们顶着风沙,硬是把粮车准时送进灾区,看见灾民捧着粟米时眼里的光,才真正明白“粮卒”
二字的重量。
粮队行至护运站时,天已全黑。
站点的木门虚掩着,门口挂着两盏羊角灯,昏黄的光线下,站里的粮卒王老三正倚着门框张望。
见着李苍一行人,他连忙迎上来,嗓门洪亮:“可算盼着你们了!
灶上炖着粟米粥,还热着呢。”
护运站是座四方小院,院墙用夯土筑成,高约丈余,四角各有一个了望台,台上架着弩机。
院子里分了粮车停放区、骡马棚和休憩的屋子,角落里还堆着几捆防雨的油布——这是官府专门为护运站配备的物资,每五十里一座,像驿道上的灯塔,连起了秦国的粮运网络。
李苍把马交给赵二郎,跟着王老三进了屋。
屋内砌着土灶,灶上的陶罐正冒着热气,米粥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王老三给李苍盛了碗粥,又从怀里掏出一块干肉,递过去:“尝尝,这是上回巴蜀粮队送的腊肉,味道绝了。”
“今年巴蜀的粮运还顺吗?”
李苍喝了口热粥,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他想起开春时听都尉说,官府疏浚了长江支流,巴蜀的粮船能直接沿水路到汉中,再转陆路运进关中。
“顺!”
王老三放下碗,语气里满是自豪,“上个月我去汉中交接,见着江上的运粮船了,那船身宽得能并排站三个人,船底是平的,装的粮比十辆马车还多。
听说官府还在渭水边上造了新船坞,以后从关中到河东,走水运能省一半时间。”
李苍点点头,心里却没放松。
他们这趟走的是陆路,虽有护运站保驾护航,但驿道旁的山林里,总藏着不怀好意的盗匪。
去年冬天,邻县的一支粮队就遭了劫,粮卒死了三个,粮食被抢了大半,最后还是官府派了郡兵,才把盗匪剿灭。
“夜里警醒些,”
李苍放下碗,起身走到门口,望着院外漆黑的驿道,“让兄弟们轮班守着粮车,弩箭都上弦,别出岔子。”
赵二郎正好喂完马进来,听见这话,立刻挺直了腰:“头,我值第一班!
我眼神好,夜里也能看见百步外的动静。”
李苍看着少年眼里的劲头,想起自己刚当粮卒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好,跟老王一组,遇事别慌,先吹哨子。”
夜渐深,驿道上静得只剩下风的声音。
李苍躺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