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集 田园新象(3 / 4)
着新纸,里面亮着油灯,隐约能看见墙上贴着的字幅——“务本劝农”
。
这四个字,是去年县令下乡时亲笔写的。
李老汉记得那天,县令站在打谷场上,对着全村人说:“秦国的根在土地里,在你们的手心里。
把地种好了,把日子过好了,秦国才能像这渭水一样,长长久久地流下去。”
那时他还不太懂“长久”
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县令的话像春里的雨,落在心里踏踏实实的。
如今看着田埂上成行的果树,棚里壮实的牛羊,还有学堂里亮着的灯火,他忽然明白了。
入秋时,渭水两岸的麦田翻起金浪。
李老汉家的麦子比往年多收了两成,堆谷场上像在打座小山。
虎子用新学的算术算了算,除去上缴的赋税,剩下的粮食够全家吃两年,还能余出几石去换些布料和铁器。
收完麦子,村里开始忙着种冬麦。
今年的犁地队伍里,多了好几张新面孔,都是邻村来取经的农户。
虎子牵着牛,用新做的曲辕犁耕地,那犁铧切开土地的声音沙沙作响,像是在唱一丰收的歌。
李老汉跟在后面撒种,他的动作不快,却每一步都踩得很稳,仿佛脚下的土地能听懂他的心意。
傍晚时分,炊烟在村子上空袅袅升起,混着新麦的香气和果木的清香。
村头的杂货铺里挤满了人,张掌柜正忙着给农户们称盐、算账,他身后的货架上,摆着从城里运来的布匹、瓷器,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糖块。
“老李,来两斤盐。”
张掌柜笑着招呼,“听说了吗?郡里要修水渠了,从渭水一直通到咱村西头,明年开春就能用上,到时候咱这地就不怕旱了。”
李老汉接过盐袋,掂量了掂量:“这可真是大好事。
俺家那几亩果树,正愁浇水不方便呢。”
他付了钱,转身往家走,路上遇见里正带着几个村民在修村道。
往年的土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如今大家正用碎石和黄土填平坑洼,打算铺成平整的路面。
“老李,来搭把手?”
里正喊他。
李老汉撸起袖子走过去,和众人一起把石块填进坑里:“等路修好了,城里的商人就能常来收果子了。”
里正抹了把汗,指着远处的启蒙堂:“先生说了,等水渠修好了,就教孩子们认水利图,将来咱村也能出几个懂治水的能人。”
夜色渐浓,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
李老汉坐在院子里,看着虎子在灯下练习写字,小囡趴在一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着麦田和果树。
婆娘在灶房里忙碌,传来和面的声音和柴火的噼啪声。
院墙外,传来几声鸡鸣,那是新添的雏鸡在试探着打鸣,声音稚嫩却清亮。
李老汉想起二十年前,也是这样的夜晚,他蹲在漏风的土屋里,听着外面的风声,担心着明年的收成。
那时的田是瘦田,人是愁人,连夜里的梦都是灰扑扑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他抬头望向天空,星星在墨蓝色的夜幕上亮得很,像是撒了把碎钻。
远处的田野里,新播的冬麦正在土里悄悄扎根,等待着来年的春天。
李老汉深吸一口气,闻到了泥土的气息,麦秆的气息,还有从学堂那边飘来的淡淡墨香。
这些气息混在一起,成了秦国的味道,成了日子的味道。
他知道,这渭水畔的土地上,还会有更多的新犁破土,更多的果树开花,更多的灯火亮起。
就像县令说的,秦国的根在这里,扎得深,长得壮,就能经得起风风雨雨,就能像这渭水一样,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稳稳地流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