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集 医疗进步(2 / 3)

加入书签

p>

来自琅琊郡的医者现,关中的防风移植到海滨后,药性竟变得更为温和;而蜀地的川芎与陇西的当归配伍,治疗头痛的效果远单用。

他们将这些现刻在木牌上插在田垄间,有年轻医者蹲在地上,用炭笔将药材的形态与药性一一画在帛书上。

夜幕降临时,有人提议将这些经验汇编成册,众人纷纷响应,连最吝啬的老医也愿意献出珍藏的验方。

三、典籍传世

三个月后,明堂的西侧厢房堆满了竹简。

李伯年带着五个徒弟,正将各地的针灸手法整理成《秦针经》。

他指着墙上的经络图,对伏案抄写的青年说:&0t;足三阴经要从足走腹,你们记反了。

&0t;阿古拉则在编写《西域药录》,她用红笔在雪莲图谱旁注明:&0t;采时需戴防毒面具,其根汁有大毒。

&0t;淳于意的《诊籍》已写满了三十卷,里面详细记录了二十五种疑难病症的诊疗经过,连患者的饮食起居都记得清清楚楚。

编书的日子里,时常有急症送来考验众人。

那日咸阳城突时疫,患者皆高热抽搐,吐出的痰涎带着腥臭味。

楚地医者主张用白虎汤清热,齐地医者却认为是疫毒入血,须用犀角地黄汤。

争执间,李伯年忽然想起南郡老医者的话,取来三棱针在患者耳尖放血,又用青蒿汁滴鼻,半个时辰后抽搐竟真的缓解了。

&0t;原来可以这样!

&0t;年轻医者们急忙记录,淳于意更是当场补写了《时疫急治》一卷,特意注明&0t;诸法合用,方为上策&0t;。

官府派来的工匠打造了二十个巨大的木柜,用来存放这些珍贵的典籍。

当第一批编好的医书被送入皇家书馆时,太史令亲自题写了&0t;秦医宝典&0t;四个大字。

有老医者抚摸着竹简上的刻痕落泪:&0t;我祖父当年藏在地窖里的秘方,如今竟能光明正大地传下去了。

&0t;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医馆遍立

秋收过后,第一批官办医馆在咸阳开张。

青砖砌成的门楣上悬挂着&0t;惠民医馆&0t;的匾额,门前的铜盆里总盛着煮沸的药水,供往来百姓洗手消毒。

馆内分设男女诊室,药房的药斗上贴着统一的标签——这是医者们共同商定的药名,避免了各地称呼不一的混乱。

李伯年被推举为馆长,他每日清晨都会带着学徒们辨识药材。

&0t;这味是北柴胡,治少阳证的往来寒热最效,&0t;他拿起根茎让众人细看,&0t;南柴胡虽形似,药性却差远了,你们可得记准。

&0t;阿古拉则在女诊室里传授妇科心法,她教女学徒们如何用艾灸治疗产后缺乳,如何辨别妊娠恶阻与食物中毒。

有次遇到难产的妇人,她结合匈奴的助产手法与中原的针灸术,竟让产妇平安诞下双胞胎,消息传开后,医馆外时常排着来自各县的马车。

官府还设立了医科,招收十五岁以上的少年学习医术。

淳于意亲自授课,他带学生们去刑场观摩解剖,去田间辨认草药,甚至让他们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

有个叫石敢当的少年怕扎错穴位,淳于意便让他先在铜人模型上练习:&0t;医者手上有千斤力,扎下去是救人还是害人,全在一念之间。

&0t;三年后,这些学生有的去了边关军帐,有的留在乡邑医馆,将所学医术散播到秦国的每一寸土地。

五、生民安康

春汛来时,渭水流域爆了洪水。

往年此时,总会有瘟疫蔓延,可这年秋天,各县上报的病患竟比去年少了四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