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集 新君感恩(1 / 3)
《渭阳余辉》
咸阳宫的铜钟敲过巳时三响,驷的车驾已出了章台宫。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出沉稳的声响,惊起檐角几只灰鸽,绕着巍峨的宫墙盘旋两圈,又落回琉璃瓦上。
内侍赵高赶在车旁,看着少年君主掀起车帘一角,目光望向城西方向,那眼神里没有平日临朝时的锐利,倒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急切。
“君上,再过两条街便到商君府了。”
赵高低声提醒,手指了指前方街角那棵老槐树。
树影婆娑处,隐约可见朱漆大门上悬挂的“商”
字匾额,虽不如当年在栎阳时那般显赫,却也透着几分岁月沉淀的庄重。
驷“嗯”
了一声,放下车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车壁上雕刻的云纹。
这是他亲政以来第三十七次来看卫鞅了。
自去年秋冬时节,老太后薨逝,朝堂上那些反对变法的旧勋贵们蠢蠢欲动,若非卫鞅当年埋下的法治根基,恐怕此刻的秦国早已乱作一团。
每每念及此,驷总觉得心口像压着块暖玉,既沉甸甸的,又透着股安稳的暖意。
车驾停在商君府门前时,门房早已笑着迎上来。
这老汉是当年跟着卫鞅从魏国来的,鬓角虽已斑白,腰杆却依旧挺直,见了驷便躬身行礼:“君上安康,君上刚走三日,商君昨日还念叨您呢。”
“先生今日精神如何?”
驷迈步下车,玄色朝服上绣着的金龙在阳光下泛着柔光,他特意没穿朝靴,换了双软底布鞋,怕脚步声惊扰了府里的人。
“好着呢,一早起来就在园子里侍弄那些草药,说是今年雨水勤,得把药圃的排水沟再挖深些。”
门房引着他穿过前院,指着东边那片绿意盎然的园地,“您瞧,商君就在那儿。”
驷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卫鞅正蹲在田埂上,穿着件半旧的麻布短褂,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些泥点。
他手里握着把小锄头,正小心翼翼地给一株黄芩松土,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落在他鬓角的白上,像撒了层碎金。
听见脚步声,卫鞅回过头,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倒比去年冬天见时红润了些。
“君上怎么又来了?”
卫鞅放下锄头,在衣襟上擦了擦手,语气里带着嗔怪,却掩不住眼底的暖意,“朝堂上的事多,何必总往我这老朽这儿跑。”
“先生这话说的,”
驷快步上前扶住他,指尖触到卫鞅胳膊上松弛的皮肤,心里微微一紧,“治理国家,本就该时常向先生请教。
再说,臣下惦记先生,也是应当的。”
卫鞅被他扶着站起身,目光落在他身上,忽然笑了:“君上这衣裳,是新做的?料子瞧着比上次那件更厚实些。”
“是赵国送来的贡品,说是用辽东的柞蚕丝织的,防风。
先生要是喜欢,我让人送两匹来,给您做件夹袄。”
驷说着,目光扫过卫鞅身上那件洗得白的短褂,眉头不自觉地皱了皱,“先生怎么还穿这个?前几日让尚衣局送来的锦缎,您又收起来了?”
“这麻布衣裳穿着舒坦,干活方便。”
卫鞅拍拍他的手背,转身往园边的石桌走去,“那些锦缎留着吧,等君上将来宴请诸侯时用,铺在案几上好看。”
驷无奈地摇摇头,跟着他坐下。
侍女很快端来热茶,青瓷碗里飘着淡淡的药香,是卫鞅自己配的安神茶。
驷端起茶碗,看着热气氤氲中卫鞅的脸,忽然想起十三岁那年,自己偷偷跑出宫,在市集上撞见卫鞅被几个老世族围攻。
那时的卫鞅穿着黑色官袍,腰佩长剑,眼神锐利如刀,三言两语便让那些人哑口无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