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集 文化繁荣(2 / 2)
时间,街上的行人都围了过去。
郑安看见,那竹简上写着“方田”
“粟米”
等字样,旁边还画着各种几何图形。
一个秦国本地的少年正拿着算筹,飞快地计算着什么,旁边一个齐国的商人凑过去看,时不时点头称赞。
“这便是栎阳。”
郑安对屈原说,“没有周室的规矩,没有列国的偏见,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便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
屈原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明白了为何父亲要他来栎阳。
这里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不同的气息——不是中原的温文尔雅,也不是楚地的浪漫瑰丽,而是一种混杂着汗水、墨香、金属与皮革的味道,充满了生机与力量。
夕阳西下时,学宫的方向传来了钟磬之声。
那是秦国的乐师在演奏新谱的乐章,曲调里既有《诗经》的古朴,又有胡笳的苍凉,还有楚地的婉转,竟奇异地融合在一起。
郑安站在街头,看着往来的人群。
有穿着秦式短打的农夫,有戴着高冠的儒生,有背着剑的侠客,还有金碧眼的西域商人。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讨论着不同的学问,却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想起初来时,有人对他说:“秦国乃蛮夷之地,何以容得下中原的才俊?”
如今他终于明白,秦国的强大,不在于甲兵之利,也不在于疆域之广,而在于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天下的人才。
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学派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智慧与技艺,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汇成一股洪流,推着秦国向前走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屈原忽然拉了拉他的衣袖,指着学宫的方向:“先生看,那里在做什么?”
只见学宫的广场上,燃起了熊熊篝火。
秦国人、赵国人、楚国人、齐国人……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有人弹起了秦地的筝,有人唱起了楚地的歌,还有人跳起了胡人的舞蹈。
太史令与赵奢并肩而坐,正在讨论兵法;墨家的巧匠与秦国的工匠凑在一起,比划着新的器械图样;连那个齐国的商人,也正拿着算筹,与秦国的小吏核算着账目。
郑安忽然笑了。
他想起自己年少时,在新郑的学堂里,听先生讲起秦国,总是带着鄙夷的神色,说那是“西陲之国,不知礼义”
。
可如今,这座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城市,却成了天下最具活力的地方。
“他们在庆祝。”
郑安轻声说。
“庆祝什么?”
屈原问。
“庆祝明天。”
郑安望着篝火,眼中闪烁着光芒,“庆祝一个不再有‘中原’与‘西陲’之分的明天。”
篝火越烧越旺,将所有人的脸庞映照得通红。
远处的咸阳宫灯火通明,与这里的火光遥相呼应。
郑安知道,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只是刚刚开始。
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天下的中心,而今天在这里生的一切——那些思想的碰撞,那些文化的融合,那些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的欢笑与汗水,都将被写入史册,成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序章。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