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集 孝公驾崩(2 / 5)
>
打开的瞬间,里面露出几枚盖着伪造印信的竹简,上面赫然写着卫鞅私通魏国的“罪证”
。
“这是从卫鞅府外的密探那里得来的。”
家臣压低声音,“他昨夜与魏国使者在城外密会,被我们的人看见了。”
公子虔猛地站起来,刀疤因激动而泛红:“好!
有了这个,就能坐实他通敌之罪!
等他倒了,新法自然不攻自破!”
甘龙却按住他的肩膀,示意家臣退下:“不急。
现在是国丧期间,动兵戈不祥。
我们先让太子登基,再慢慢收网。”
他看向窗外,栎阳城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十年了,卫鞅筑起的这座新法牢笼,也该拆了。”
三、宫墙
太子驷跪在孝公的灵前,麻衣的下摆被地上的寒气浸得僵。
殿外的哭声一波波涌进来,像潮水拍打着礁石,他却只觉得耳鸣。
三天前,父亲还拉着他的手说:“新法是秦国的筋骨,不可动摇。”
可现在,那双手已经冷了。
“殿下,该歇息了。”
内侍总管低声提醒,递上一碗热汤,“您已经三天没合眼了。”
太子驷没有接汤碗,目光落在灵柩旁那柄象征君权的青铜剑上。
他想起十二岁那年,因私藏旧贵族送来的玉璧被卫鞅查出,父亲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罚他闭门思过三月,连带着太傅公子虔也受了劓刑。
那时他躲在屏风后,看见卫鞅面无表情地宣读法令,心里便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可他也记得,去年河西之战,秦军靠着新法训练出的锐士大败魏军,夺回了失地。
庆功宴上,父亲指着地图对他说:“你看,这就是卫鞅给秦国的礼物。”
脚步声由远及近,太子驷抬头,看见卫鞅一身素服走进来,手里捧着那卷户籍总册。
“臣卫鞅,叩见太子。”
卫鞅跪在灵前,将竹简举过头顶,“这是十年变法的成果,秦国户数较孝公初年增长三倍,粮仓充盈,甲士十万,恳请太子登基后,继续推行新法。”
太子驷盯着那卷竹简,上面的编绳已经磨得亮。
他知道,这不仅是户籍记录,更是卫鞅向他摊牌的筹码。
“商君劳苦了。”
他淡淡开口,声音因连日哀恸而沙哑,“如今国丧期间,朝政之事,待登基后再议吧。”
卫鞅没有起身,依旧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太子明鉴,旧贵族已在暗中串联,若此时新法有丝毫动摇,十年心血恐将付诸东流。”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争吵声。
甘龙带着几位老臣闯了进来,见到卫鞅,故意提高了声音:“商君好大的胆子!
君上尸骨未寒,你就在灵前逼迫太子,是何居心?”
卫鞅缓缓转头,目光如刀:“甘龙大人深夜带人行闯灵堂,难道就是尽忠之道?”
“你!”
甘龙被噎得说不出话,转而对太子驷躬身道,“殿下,臣等有要事启奏。
卫鞅变法十年,民怨积深,如今君上驾崩,正是安抚民心之时,当暂罢新法,以安天下。”
几位老臣纷纷附和,一时间,灵堂里的烛火被他们的争执声搅得摇曳不定。
太子驷看着眼前剑拔弩张的两派,忽然觉得父亲临终前的眼神里,藏着的或许不是嘱托,而是无奈。
他挥了挥手,疲惫地说:“都退下吧。
让君上清静些。”
卫鞅深深看了他一眼,收起竹简转身离开。
经过甘龙身边时,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撞,火花四溅。
四、街巷
栎阳的早市向来热闹,可今日却透着诡异的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