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集 外交的突破(3 / 3)

加入书签

其为奴,魏王难道不该谢?&0t;

这话戳中了魏王的痛处——那些魏民本是逃荒到秦的,按旧法当为奴,却被卫鞅分给田地,如今成了秦民。

此事在魏国已传得沸沸扬扬,都说&0t;秦法虽严,却有活路&0t;。

&0t;孤&0t;魏王刚要开口,殿外忽然传来急报:&0t;秦兵已渡洛水,距安邑不足百里!

&0t;

群臣顿时哗然。

卫鞅却稳如泰山,从袖中取出最后一卷竹简:&0t;这是秦君的誓书,若魏还三城,秦愿与魏盟誓,十年不犯。

&0t;他将竹简举过头顶,玄色的衣袖在晨光里展开,&0t;否则,今日午时,秦兵就到城下了。

&0t;

香炉里的烟笔直升起,像道无形的界碑。

魏王盯着竹简上秦孝公的玺印,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秦献公在河西战死时,也曾派使者来求和,那时的魏君只当是笑话。

可如今,那笑话竟长成了能撼动魏国的大树。

&0t;准。

&0t;魏王的声音轻得像叹息,&0t;还阴晋、临晋、元里三城,秦赠粮二十万石,盟誓十年。

&0t;

卫鞅接过魏王的回书,玺印盖在&0t;魏&0t;字上,红得像血。

他转身走出大殿时,见阶下的玉磬被风撞得轻响,像在为这场迟来的归还敲出尾声。

五、归途上的新声

离开安邑那日,春风正暖。

卫鞅的车队里多了辆牛车,装着魏王的盟书和河西三城的户籍册。

路过阴晋城时,守将已换成秦军,见了他翻身下马,甲胄在阳光下闪着亮——那甲是新法推行后,用新冶铁术打造的,比魏甲轻三成,却更坚固。

&0t;左庶长,百姓们在城外候着。

&0t;守将指着道旁的人群。

那些人里,有去年从魏逃来的农夫,有在秦军里立了功的士卒,还有捧着新麦的老秦人,见了车队都跪下来,山呼&0t;秦君万岁&0t;。

赵二牛也在人群里,他去年用卖余粮的钱买了头牛,如今牵着牛犊来谢。

&0t;商君,俺家今年能缴上等粮五石了!

&0t;他手里捧着个陶罐,里面是新磨的粟米,黄澄澄的像堆碎金。

卫鞅接过陶罐,指尖触到温热的陶壁。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是新编的《河西谣》:&0t;洛水流,秦地广,河西归,民安康。

&0t;他忽然想起出使前,秦孝公站在栎阳城头说:&0t;百年之后,秦民若还记着今日,变法便值了。

&0t;

车队过函谷关时,关隘上的秦军正在换旗。

旧的魏旗被降下来,新的秦旗升上去,玄色的旗面在风中舒展,像片铺开的秦地沃土。

卫鞅勒住马,回望河西的方向,阳光落在刚翻过的土地上,泛着湿润的光泽——那是属于秦国的颜色,是用新法的犁铧,在旧时代的荒原上,耕出的第一片希望。

车轮碾过新修的驰道,出平稳的声响。

卫鞅知道,这场外交的胜利,不过是秦国东出的第一步。

前路还有更多的关隘要闯,更多的旧俗要破,但此刻,听着身后越来越远的《河西谣》,他忽然觉得,那些藏在法典里的字句,那些刻在田埂上的阡陌,都已长出了能抗住风雨的根。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