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集 秦国上下齐奋进(1 / 4)
崤函饮恨后,秦野起新风
咸阳宫的铜钟在暮色里撞响第三声时,秦穆公嬴任好仍站在偏殿的沙盘前。
案上的青铜灯盏将他的影子投在地图上,像一块沉重的墨渍洇染着晋国的疆域。
殿外飘着深秋的冷雨,打在陶制的排水管上,淅淅沥沥的声响倒比三日前传来的败报更令人心乱。
&0t;君上,该进晚膳了。
&0t;内侍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颤抖。
穆公没有回头,指尖划过沙盘里代表崤山的沟壑,那里还插着三枚染血的木旗——那是他三次东进伐晋留下的印记。
最后一次兵败时,晋国的战鼓震得山谷颤,他亲眼看见秦军的车乘翻坠进深涧,溅起的血沫混着雨水在石缝里凝成暗红的冰。
一、朝堂烛影里的自省
三日后的朝会,咸阳宫的梁柱间还弥漫着未散的硝烟味。
穆公身着素色朝服走上丹陛,腰间的玉珏因步伐轻晃,出细碎的碰撞声。
往日里群臣总会在他落座前齐呼万岁,今日却只有稀疏的响动,像被风吹散的残烛。
&0t;三次伐晋,损兵六万,折将十二。
&0t;穆公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他抬手按住案上的竹简,&0t;不是晋军太强,是我太急。
&0t;
阶下的卿大夫们猛然抬头。
他们原以为会听到斥责或迁怒,却见君王摘下冠冕,露出鬓角新添的白:&0t;第一次兵败,我归咎于天时;第二次失利,我怨怼地利;直到第三次崤山折戟,才明白——&0t;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0t;是我忘了,强国不在一时之锐,而在根基稳固。
&0t;
有老臣忍不住叩:&0t;君上春秋鼎盛,东进乃是天命所归,偶有挫折&0t;
&0t;不是挫折,是警醒。
&0t;穆公打断他,将一份竹简推到阶前,&0t;这是阵亡将士的名册,每家每户我都派人送去了粟米,可他们要的不是抚恤,是秦国真正的强大。
&0t;他直起身,声音陡然洪亮,&0t;东进之志,我不会变。
但从今日起,先固根本,再图中原!
&0t;
殿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阳光穿过窗棂,照在穆公紧握的拳头上。
散朝后,百里奚拄着竹杖追上穆公的脚步。
这位年过七旬的大夫鬓如雪,眼神却清亮如秋水:&0t;君上今日之言,可比周文王渭水访贤。
&0t;
&0t;先生是说我知错能改?&0t;穆公苦笑,&0t;只怕已让列国耻笑。
&0t;
&0t;商汤灭夏前七败,武王伐纣曾遇风雨。
&0t;百里奚站定,从袖中取出一卷地图,&0t;臣与蹇叔连夜草拟了条陈,请君上过目。
&0t;
两人行至偏殿,蹇叔已等候多时。
这位白苍苍的谋士铺开地图,手指在秦国疆域上重重一点:&0t;晋国强盛,非一日可破。
不如暂息刀兵,西和诸戎,南抚巴蜀,先让关中之地仓廪丰实。
&0t;
&0t;如何丰实?&0t;穆公俯身细看。
&0t;减免赋税,让百姓有余粮;开垦荒地,让关中无闲田。
&0t;蹇叔指尖划过渭水两岸,&0t;臣闻卫国有种&039;代田法&039;,一亩可多收三斗,可派使者求取。
&0t;
百里奚补充道:&0t;军事亦不可废。
可在雍城设学堂,选少年子弟研习兵法;再命工匠改进戈矛,铸造坚甲。
&0t;他忽然笑了,&0t;臣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