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32章 夏日嘉年华(1 / 3)
暮色像被温水浸软的靛蓝绸缎,正一寸寸漫过葫芦湾的屋檐。
村头老槐树的枝桠间,红灯笼串儿被晚风推得轻轻摇晃,把暖光筛在新铺的青石板路上,碎成一地跳动的金斑。
远处的葫芦弯东山浸在朦胧的雾霭里,山脚下的河湾里,几盏河灯正顺着水流漂,晕开一圈圈琥珀色的涟漪——那是午后老人们放的,说是给今晚的嘉年华牵一道引路的光。
“小郭!
音响再试一遍!
左声道有点飘!”
许前进的声音穿过攒动的人影,他穿件湖蓝色棉麻衬衫,袖口卷到肘弯,露出晒得泛着健康红的小臂。
手里攥着张被红笔改得密密麻麻的流程单,边角还沾着下午调试设备时蹭的灰,却被指腹磨得亮。
舞台侧后方,小郭正猫在调音台跟前,手指在按钮上翻飞。
借来的专业设备泛着冷光,他额角的汗珠顺着下颌线滑进衣领,后背的t恤早已洇出深色云团:“前进哥,妥了!
您听听这声儿,亮堂不?”
舞台旁的空地上,大喇叭三嫂正亮着标志性的嗓门:“哎——父老乡亲,城里来的朋友们!
往前挪挪脚嘞!
开幕式还有十分钟!
东山小吃街管够,烤串冰粉酸梅汤,吃完了再来看节目,保准不耽误!”
她套着件碎花围裙,手里的铁皮喇叭被磨得亮,一边喊一边给前排老人搬小马扎,布鞋在地上蹭出轻快的声响。
小吃街那头,香玲正跟摊主们交流着。
刚从合作社账房跑过来的她,手里账本记得横平竖直,红笔标着的赞助金额像串小灯笼。
“李大姐,您这炸糕摊的卫生许可证再亮堂点,城里游客讲究这个。”
她声儿细软,却带着让人信服的认真。
旁边糖画张师傅正给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捏糖葫芦,闻言直点头:“香玲妹子说得是!
这就挂显眼处!”
东山临街的小吃街早成了沸腾的一锅粥。
滕县王记烤羊腿支起半人高的烤炉,炭火“噼啪”
舔着油光锃亮的羊腿,油脂滴落时腾起裹着肉香的白烟,排队的人喉结动得像按了开关。
穿白大褂的张大夫也支了个摊,不卖吃食,专给游客免费测血压,旁边保温箱里合作社熬的绿豆汤,谁渴了都能舀一碗,搪瓷勺子碰得叮当响。
最热闹的要数冰镇啤酒摊,几个光膀子小伙子围着猜拳,输家仰头灌酒时,啤酒沫顺着下巴淌到胸口,引得围观者哄笑成一团。
“还有一分钟!”
小郭举着对讲机喊,声音里带着颤。
许前进深吸口气,理了理衬衫领口。
身后舞台上,红底黄字的横幅被风掀得猎猎作响——“葫芦湾届夏日嘉年华”
,老秀才题的字笔锋遒劲,像从乡土里钻出来的精气神。
台下早已攒成黑压压的海,抱孩子的村民、背相机的游客、邻村赶来的老人,正眯眼打量舞台上的彩灯,嘴里念叨“还是年轻人会折腾”
,眼角却笑出了褶子。
“咚——”
村口老钟被敲响,闷沉的响声裹着晚风滚过河湾,传到老远。
彩灯“唰”
地亮起,红的绿的黄的,在暮色里织成张跳动的光网。
音响里突然爆出欢快的唢呐,《百鸟朝凤》的调子热辣辣往人耳朵里钻,台下顿时炸了锅,口哨声里,连后排蹲坐的大黄狗都支棱起耳朵,尾巴摇得像小旗子。
许前进踩着乐声上台,高跟鞋敲在木板上“噔噔”
响,像敲在每个人的心尖上。
站定在话筒前,他抬眼扫过台下,前排熟悉的面孔撞进眼里——举着手机录像的王老板,侧台抱臂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