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你看到了什么,那便是什么(3 / 7)

加入书签

波荡漾的月光,于是出版商顺便加上了“月光”的标题。

    这一标题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

    但另一方面该作品也因为过于具象化的标题暗示大大局限了这首乐曲从其他方面被解读的可能性。

    二百年来,这首曲目走到哪里都像是要带着“月光”一般。

    或许朦胧的月夜总给人浪漫诗意的遐想。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甚至变成了贝多芬是某天晚上被一位盲女所感动创造了这部作品。

    这个故事是假的。

    或许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们听到这首作品时眼前浮现出的那个在月夜下的盲女魅影。

    但李安无意去纠正什么。

    因为这首作品的确是一首爱情的篇章。

    创作月光三的期间,贝多芬正在谈恋爱。

    恋爱对象是一名叫做朱丽叶塔的女孩,他的女学生。

    传言这是贝多芬最长的一段恋爱,最后因门户问题而告吹,留下了这首作品。

    月光的朦胧美和其中澹澹的哀愁的确与爱恋的心绪有些许重合之处。

    忽明忽暗。

    李安指下的第一乐章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明暗色彩对比中,最后以一种缥缈结束了演奏。

    音乐来到第二乐章。

    李安轻吐一口,在琴键上起起落落的手指肉眼可见的跳跃起来。

    短小的第二乐章夹在两个着名的乐章之间,似乎毫不起眼。

    然而,从李安对整部作品的分析来看,这个颇具谐谑意味的间奏曲却是那么恰当。

    鉴于第一乐章的慢,第二乐章这里换成了一组节奏精美的小快板。

    使得三个乐章在速度上依次为柔板-小快板-激动的急板。

    尤其巧妙的是,这一乐章的主调降D大调也与前后两乐章的升c小调呈等音关系,可色彩却有着诡秘的变化。

    李斯特形容这乐章想是一朵开在两侧深谷间的小花。

    李斯特看到了一朵开在两侧深谷间的小花。

    你看到了什么,氤氲的云朵,远山的轮廓,微风中片摇曳树梢,或者别的什么,你看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

    音乐澹澹的消逝在舞台,现场又进入了短暂的安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