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7 / 15)
存在,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 说完,他从容地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年仅 38 岁。
李大钊的 “志”,没有被敌人的武力所 “夺取”,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事业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外在力量之所以难以 “夺志”,是因为 “志” 与个人的精神信仰紧密相连,它能让人在面对困境时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 “志” 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他就会愿意为了 “志” 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在现代社会,“夺志” 的外在力量不再是战争、牢狱和屠刀,更多的是物质诱惑、生活压力和世俗偏见。可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坚守自己的 “志”,不被外界所动摇。
比如 “大国工匠” 徐立平,他的 “志” 是 “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这项工作被称为 “在炸药堆里绣花”,危险性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爆炸。徐立平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三十多年,在这期间,他面临着许多诱惑 —— 有的企业开出高薪邀请他,有的朋友劝他换一份更安全、更轻松的工作。
有一次,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找到徐立平,对他说:“徐师傅,你在工厂里工作,又危险又辛苦,工资还不高。你要是来我这里工作,我给你三倍的工资,还让你当技术总监,工作轻松又安全。” 徐立平笑着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不能离开这里。这项工作虽然危险,但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我必须坚持下去。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为止。”
为了提高工作精度,徐立平不断练习,他的手上布满了疤痕,有的是被火药烫伤的,有的是被工具划伤的。可他依旧没有放弃,他说:“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整形,精度要求非常高,差一点点就可能影响导弹的性能,甚至引发爆炸。我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他的努力下,导弹的精度越来越高,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乡村教师支月英,她的 “志” 是 “让乡村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1980 年,十九岁的支月英来到江西贫困山区的白洋教学点任教,这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没有教室,她就把自己的家当作教室;没有课本,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没有黑板,她就用木板刷上黑漆当黑板。
在这期间,她有多次机会离开山区,回到城市工作。有一次,她的家人在城市里为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还能照顾家人。家人劝她说:“月英,你在山区教了这么多年书,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回到城市工作,不仅能让你过上好日子,还能照顾我们,你就回来吧。”
支月英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心里十分纠结。她知道,自己如果离开了,这里的孩子们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上学了。她对家人说:“爸妈,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要是走了,他们怎么办?我不能丢下他们,我要在这里继续教下去,直到有更多的老师来这里任教。”
支月英在乡村任教四十多年,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许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山区。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可她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说:“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我要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志” 之所以难以被 “夺取”,还因为它具有传承性。一个人的 “志”,不仅能支撑自己前行,还能影响他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坚守 “志” 的行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 “雷锋精神”,雷锋的 “志” 是 “为人民服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