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守忠信?择善友?勇改过:孔子的处世箴言(4 / 8)

加入书签

们的良师益友。

择友如择镜,选对了朋友,就如同选择了一面能映照出自己不足、引领自己进步的镜子;选错了朋友,则如同选择了一面扭曲的镜子,不仅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还可能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在交友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别是非,选择那些能让自己成长的朋友,远离那些会让自己堕落的损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朋友的陪伴和影响下,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三、过,则勿惮改:直面过错的勇气与担当

“过,则勿惮改”,即犯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在孔子看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之后不敢面对、不愿改正。改正过错的过程,不仅是弥补损失、挽回影响的过程,更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个人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才能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因为敢于直面过错、勇于改正,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战国时期的廉颇,便是一个着名的例子。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战功赫赫,深受赵王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可他性格高傲,看不起文臣蔺相如,认为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功就得到了比自己更高的职位,心中十分不满,多次想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总是刻意回避廉颇,不与他发生冲突。有人问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做,蔺相如说:“我并非害怕廉颇,而是为了赵国的安危。如果我和廉颇发生冲突,秦国就会趁机攻打赵国,到时候赵国就危险了。”

廉颇听到这番话后,深受触动,他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和狭隘差点给赵国带来灾难,心中十分愧疚。于是,他脱掉上衣,背着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的家中请罪。蔺相如见廉颇真心悔过,便原谅了他。从此以后,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共同辅佐赵王,为赵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廉颇的 “负荆请罪”,不仅体现了他直面过错的勇气,更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担当。正是因为他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才赢得了蔺相如的尊重,也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而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以善于纳谏、勇于改过而闻名。唐太宗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大臣的意见,尤其是魏徵的谏言。魏徵性格耿直,经常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的过错,有时甚至会让唐太宗下不来台。有一次,唐太宗因为一件小事生气,想要处死一个大臣,魏徵得知后,立即进宫劝谏,指出唐太宗的做法不符合治国之道,会失去民心。唐太宗听后,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放弃了处死大臣的想法。事后,唐太宗说:“魏徵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能让我看清自己的过错,避免犯错。”

正是因为唐太宗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才开创了 “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深知,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过错,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在现代社会,“过,则勿惮改” 的理念同样重要。无论是个人生活、职场工作,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我们具备直面过错、勇于改正的勇气和担当。

在个人生活中,犯错是难免的。比如,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疏忽,忘记了对朋友的承诺;可能会因为情绪激动,对家人说了伤人的话;可能会因为贪图小利,做出了违背道德的事情。面对这些过错,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掩饰,可这些做法只会让过错越来越大,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大的伤害。而有的人则选择直面过错,勇于改正 —— 忘记了承诺,就主动向朋友道歉,并尽快兑现承诺;说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