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7 / 10)
作,却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毫无兴趣,每天过着 “朝九晚五” 的生活,感到枯燥与疲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 “成功后的迷茫”,正是功利化求学带来的典型问题,它让个人在追求功利目标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与意义。
同时,功利化求学还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为了实现功利目标,许多学生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熬夜学习、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期望与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功利化的学习压力有关。
2. 对社会发展的危害: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
功利化求学不仅对个人成长不利,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才结构失衡与创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功利化的求学倾向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由于许多学生优先选择 “高薪、热门” 专业,如金融、计算机、法律等,导致这些领域的人才供过于求,而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传统工艺、公益事业等领域则人才匮乏。这种人才结构失衡,会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 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传统工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公益事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这些领域的人才匮乏,会制约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例如,我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面临 “卡脖子” 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基础学科人才不足,导致核心技术无法突破;许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也是因为缺乏年轻的传承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 “没有前途、没有钱途” 的工艺;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许多公益组织因无法吸引优秀人才而难以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功利化的求学倾向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功利化的学习过程强调 “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忽视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与创新的意识,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也无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创新能力的不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在当今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社会缺乏创新人才,便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3. 对教育本质的危害:扭曲教育价值,丧失教育灵魂
功利化求学最大的危害,在于它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丧失了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本质是 “立德树人”,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而功利化的求学,将教育简化为 “获取分数、学历、薪资的工具”,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导致教育失去了灵魂。
当教育沦为功利的工具时,教师便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便会将办学的目标放在提高升学率、排名上,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特色发展;社会便会将教育的价值放在 “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上,忽视了教育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长远意义。这种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念,会让教育失去它应有的功能,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回归初心:当代人如何坚守 “为学不为禄”
在当代社会,功利化求学倾向虽然普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回归为学初心。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