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从孔子自谦悟圣仁与践行之境(4 / 11)
主的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说话声音低微;提着衣襟走上朝堂时,弯腰鞠躬,屏住呼吸,仿佛不敢呼吸;退出朝堂时,走下一级台阶,神色才变得轻松愉快;走完所有台阶后,快步前进,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时,又显得恭敬不安。
孔子不仅自己严格践行周礼,还要求弟子们也要遵守周礼。他教导弟子 “不学《礼》,无以立”,认为不学习礼仪规范,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当弟子宰我提出 “三年之丧” 过长,认为 “期可已矣” 时,孔子严厉批评他 “不仁”,认为守丧三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守。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也始终不忘向各国诸侯宣扬周礼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够恢复周礼,实现 “为政以德” 的治理方式。
然而,孔子对周礼的坚守与践行,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当时的诸侯国君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对恢复周礼毫无兴趣;甚至有些士大夫也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对他进行嘲笑与排挤。但孔子从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始终秉持着 “为之不厌” 的精神,即使在周游列国时遭遇 “在陈绝粮”“匡人围之” 等艰难困境,也依然坚定地坚守周礼,积极宣扬自己的主张。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坚守,正是他追求圣仁之道的生动体现。
(三)“为之不厌” 体现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孔子追求圣仁之道的道路,充满了挫折与困境。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能够采纳自己主张的诸侯国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却四处碰壁,未能如愿;他致力于教书育人,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能够传承自己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弟子,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然而,面对这些挫折与困境,孔子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之不厌”,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匡地,他因与阳虎相貌相似而被当地人围困,弟子们都感到恐惧不安,而孔子却镇定自若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他坚信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上天会保佑他渡过难关;在宋国,司马桓魋因不满孔子的主张,想要杀害孔子,孔子却毫不畏惧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他认为自己的道德是上天赋予的,任何人都无法伤害他;在陈蔡之间,孔子与弟子们断绝了粮食,弟子们大多病倒,子路甚至对孔子的理想产生了怀疑,抱怨道:“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却耐心地开导弟子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告诉他们君子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会坚守道德底线,而小人在困境中则会肆意妄为。在困境中,孔子依然坚持给弟子们讲授学问,与他们讨论 “仁” 与 “礼” 的道理,鼓励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
除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孔子在政治上也遭遇了诸多挫折。他曾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在任期间,他推行 “堕三都” 的政策,试图削弱大夫的势力,恢复鲁国国君的权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触动了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大夫的利益,他的政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最终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征程。在其他诸侯国,孔子也多次尝试向诸侯国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因不符合诸侯国君的利益而被拒绝。例如,在卫国,卫灵公虽然对孔子十分礼遇,但却只关心孔子的车马随从,对他的政治主张毫无兴趣;在楚国,楚昭王虽然想要重用孔子,但却因令尹子西的反对而最终放弃。
面对政治上的挫折与理想的破灭,孔子虽然也感到痛苦与无奈,但他从未因此而消沉,更没有放弃自己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