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5 / 10)

加入书签

母虐待他,冬天只给他穿用芦花填充的棉衣,而给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充的棉衣。父亲发现后,想要休掉继母,闵子骞却劝阻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寒;继母离开,三个孩子都会孤单)他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家庭破裂,这份对继母的包容与对家庭的责任,正是 “孝” 的极致体现,也蕴含着 “仁” 的核心 —— 关爱他人、顾全大局。闵子骞的行为,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细微的包容与担当,诠释了 “孝” 的真谛,也让 “仁” 在家庭场景中落地生根。这种从家庭出发的 “仁” 的实践,如同播下的种子,会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蔓延,最终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在现代家庭中,“孝悌” 的实践同样是 “仁至” 的重要起点,只是形式随时代发展有所变化。例如,现代年轻人虽因工作原因常与父母异地,但通过定期视频通话关心父母健康、节假日回家陪伴父母、为父母学习智能设备使用方法等方式,践行 “孝” 的内涵;兄弟姐妹之间虽不再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在对方遇到工作压力、家庭困难时,主动倾听、提供帮助,践行 “悌” 的精神。这些行为虽没有古代 “服其劳”“馔酒食” 的形式,却同样蕴含着对家人的关爱与尊重,是 “仁” 在当代家庭中的具体体现。许多家庭和睦、家风优良的案例都证明,从 “孝悌” 开始的 “仁” 的实践,能让家庭成为个体道德修养的 “第一课堂”,为 “仁至” 奠定坚实基础。

(二)“仁至” 的延伸:以 “礼” 与 “信” 为核心的社会交往实践

当 “仁” 的实践从家庭延伸到社会,“礼” 与 “信” 便成为重要的载体 ——“礼” 是 “仁” 在行为规范上的体现,“信” 是 “仁” 在人际交往中的底色。孔子强调 “克己复礼为仁”,认为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仪规范,能让 “仁” 的善意通过言行传递给他人;同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 “仁” 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诚信,“仁” 的关爱与尊重便会失去根基。

在社会交往中,“礼” 的实践体现在细微的言行举止中,是 “仁” 的外在表达。例如,与人交谈时专注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人约定时准时赴约、不随意违约,是对他人的重视;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这些符合 “礼” 的行为,看似微小,却能让他人感受到善意与温暖,是 “仁” 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落地。孔子一生都注重以 “礼” 践行 “仁”,他 “入太庙,每事问”,对祭祀礼仪的尊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与他人的敬畏;他与弟子交往时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既保持师长的威严,又给予弟子足够的尊重与关怀,让 “仁” 的温度通过 “礼” 的形式传递给身边的人。

“信” 的实践则是 “仁” 在社会交往中的内在支撑,是建立信任、维系关系的基础。孔子的弟子曾参每日 “三省吾身”,其中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便是对自己诚信的反思;子贡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将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列为三大要素,且认为 “民无信不立”,将诚信置于比粮食、军队更重要的位置。这些都表明,“信” 是 “仁” 的核心内涵,没有诚信,“仁” 的关爱便会沦为虚伪的表演。在历史上,“商鞅变法” 中的 “徙木立信” 便是以 “信” 践行 “仁政” 的典范 —— 商鞅通过将木杆从城南移到城北并兑现五十金的承诺,建立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为后续变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这种 “信” 的实践,不仅体现了对民众的尊重,更蕴含着 “仁政” 的内核,让 “仁” 通过制度与行动传递给社会大众。

在当代社会,“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