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梦周之叹:理想的守望(4 / 7)

加入书签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的期待。到了晚年,连鲁国的少年都开始嘲笑 “夫子迂远而阔于事情”,那些他珍视的 “揖让之礼” 被视为 “无用之物”,“弦歌之声” 被当作 “过时之音”。这种理想的 “衰微” 比身体的衰老更令人痛心 —— 就像老农看着精心培育的禾苗在旱灾中枯萎,无力回天却又于心不忍。

这种双重感慨,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回响。屈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却因谗言被流放,晚年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他的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离骚》),与孔子的 “衰矣” 之叹一样,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杜甫青年时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怀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安史之乱后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登高》中写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同样在衰老与挫折中咀嚼着理想的苦涩。

但孔子的伟大在于,他在双重感慨中找到了新的力量。返鲁后,他不再执着于 “得君行道”,而是将精力放在 “传道授业” 上。《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课堂就设在阙里的居所,学生们自带干粮来听课,“孔子讲诵弦歌不衰”。有一次,子路问:“夫子为何不再求仕?” 孔子指着围坐听讲的弟子们说:“这些人,就是未来的希望啊。”(《孔子家语?贤君》)这种转变,让 “衰矣” 的叹息里生出了 “薪火相传” 的暖意,就像深秋的松柏,虽然枝叶凋零,却把养分输给了深埋地下的根须。

五、周公之梦的历史回响

战国的烽烟中,孟子接过了孔子的 “周公之梦”。他虽未梦见周公,却 “言必称尧舜”,而尧舜的理想正是通过周公的礼乐得以延续。孟子见梁惠王时,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描绘仁政蓝图,这正是对周公 “敬德保民” 理念的具体化。面对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的现实,孟子依然宣称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份锐气虽与孔子晚年的沉静不同,却同样源于对周公理想的坚守 —— 就像接力赛中,年轻选手带着接力棒奋力冲刺,而年长的选手则在旁指引方向。

汉代的董仲舒,用 “天人感应” 为周公之礼披上神圣外衣。他在 “举贤良对策” 中说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认为周公制礼作乐是 “奉天承运” 的结果。为了让汉武帝接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将周礼与阴阳五行结合,提出 “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把周公的 “德治” 转化为 “天治”—— 天子若遵循周礼,则天降祥瑞;若违背,则灾异频发。这种改造虽有附会之处,却让孔子的 “梦周” 理想通过国家意志得以推行:太学讲授周公礼乐,选官以通晓经学为准,连皇帝的诏书都常引用《尚书?周书》的语句,周公的形象从孔子的梦中走进了汉代的朝堂。

宋代的朱熹,在注释中让周公与孔子对话。他在《论语集注》中解读 “不复梦见周公” 时说:“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 他认为孔子的 “梦” 与 “无梦”,本质是 “行道” 与 “不能行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