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量材而教,方得其妙(2 / 8)

加入书签

引导他们理解背后的原理。

某汽车维修职业学校的做法颇具借鉴意义。该校将学生分为 “理论强化班” 和 “技能提升班”:对于那些对汽车构造原理表现出浓厚兴趣且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论强化班” 会深入讲解发动机工作原理、汽车电路设计等较为高深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更擅长动手操作的学生,“技能提升班” 则从拆解汽车零件、进行故障排查等基础技能入手,在实践中穿插必要的理论讲解。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就业率较之前提升了 25%,充分证明了因材施教的有效性。

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孔子的这句话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不同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的人交流,若不注意方式方法,往往会造成误解与隔阂。对于那些具有较高认知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人,我们可以探讨一些抽象的、深层次的话题,如哲学思想、人生理想等;而对于认知水平有限或经验尚浅的人,则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具体的事例入手,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表达。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分享过这样的案例:她接待过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对方因家庭矛盾而陷入痛苦。起初,咨询师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她的心理状态,结果对方听得云里雾里,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后来,咨询师改变策略,用农村妇女熟悉的 “邻里纠纷”“婆媳相处” 等具体事例作类比,引导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这正是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沟通中的灵活运用。

在管理领域,领导者能否根据下属的能力与特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团队的效率与凝聚力。对于那些能力强、有主见的下属(可视为 “中人以上”),领导者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与他们探讨战略层面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对于那些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的下属(可视为 “中人以下”),领导者则应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步骤,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支持,避免提出过于抽象的目标。

某互联网公司的部门经理深谙此道。他将团队成员分为 “核心骨干” 和 “潜力新人” 两类:与核心骨干开会时,他常常只提出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关键节点,具体的实施方案则由他们自主制定;而与潜力新人沟通时,他会将工作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明确每个任务的要求和时间节点,并定期进行指导。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团队既保持了核心骨干的创新活力,又保证了潜力新人的稳步成长,团队的项目完成率始终在公司名列前茅。

在艺术传承与创作中,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戏曲传承中,师傅对不同资质的徒弟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悟性高、天赋好的徒弟,师傅会早早传授一些高难度的唱腔和身段技巧,引导他们领悟戏曲的神韵;而对于资质一般的徒弟,则会从基本功练起,一招一式耐心教导,待基础扎实后再逐步传授高深技艺。这种 “量材而教” 的方式,使得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绘画教学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位着名的国画大师在收徒时,会根据徒弟的绘画基础和感悟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对于那些已有一定绘画功底且对笔墨意境有独到理解的徒弟,大师会与他们探讨 “气韵生动”“虚实相生” 等较为抽象的绘画理念;而对于初学绘画的徒弟,大师则会从握笔姿势、线条勾勒等基础教起,通过临摹简单的画作让他们逐步感受绘画的魅力。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中人以上” 与 “中人以下” 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划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会随着学习和经历的积累而不断提升。今天的 “中人以下”,通过后天的努力,可能成为明天的 “中人以上”。因此,在运用这一理念时,不能带有偏见或刻板印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