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套娃(3 / 7)

加入书签

bsp; 但宋绶根本不亏!

    进一次学士院,哪怕是临时工。

    也等于有了翰林学士的资序,算是四入头。

    而四入头,等于宰执候补。

    所以,等到明道年间,宋绶就顺利拜为参知政事。

    冯景虽然不知道这些朝堂的旧事,但他很会察言观色。

    听到这里,他心中就已经明白了赵煦的意思。

    于是闭上嘴巴,不再说话。

    当天晚上,汴京城就出现了小道消息。

    天子有意,效仿仁庙乾兴元年故事,从中书省、门下省,选一二大臣,暂充学士院,以观后效。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还有门下省的给事中们,人心浮动。

    所有人都开始伸长了脖子,看向皇城大内,就盼着能有机会,到赵煦面前表现一二。

    好叫赵煦能在未来选人进学士院的时候,能点他们的名。

    于是……

    当赵煦找人写敕书的时候,中书舍人们一个比一个激动。

    而门下省的给事中们,则纷纷无脑通过。

    根本就不在乎,这些除授是否合理、又是否符合传统、条贯?

    而赵煦则利用这个机会,通过了一系列在过去,可能会遭到儒家士大夫们集体反对的人事任命。

    四月乙酉(初四),京东路曹州济阴县县尉李诫,特旨越次,以选人试衔作监主薄。

    将作监主薄是京官!

    而且,是实权京官,且是油水异常肥厚的京官——将作监,是秦汉少府演变过来的有司。

    在元丰改制前,是个空架子。

    但元丰改制后,接过了过去三司修造案的职能。

    管的是土木修造路桥舟车之事。

    而将作监主薄,是具体事务的实际执行人、规划者。

    按照元丰新制,至少也要有承务郎或者以上的资序,才可以被拜授。

    而赵煦拜的李诫,别说承务郎以上了。

    他的官阶,在选人里,都不算高,就连选人改京官所需要的举荐书,也都没有破白(宋代选人,拿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