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扬王的美好未来(1 / 3)
向太后看着童贯远去的背影,斟酌了一下用词,才道:“六哥啊,还有个事情,母后也不知道该不该和六哥说……”
“母后请但说无妨!”
赵煦握着向太后的手,轻声道。
向太后犹豫片刻,才拿出了丰稷的弹章:“六哥自己看吧!”
赵煦接过劄子,拿走手上,只扫了一眼,心中就嗤笑起来:“果然呢!”
“狗改不了吃翔!”
这大宋的宗室外戚,从来就不是什么乖宝宝。
想想就知道了——一群会把亲生女儿当商品卖掉的权贵,能有什么道德
宗室勋贵们,现在之所以肯乖乖的在汴京城里当米虫,混吃等死。
纯粹是因为,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这两波文化运动,撬动了大宋天下的格局。
同时叠加着英庙以小宗入继带来的政治变化。
两两相辅,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政治效应。
这很好理解。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思想文化运动,最终都必然带来社会在文明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
而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所创造出来的士大夫群体,远远过了历朝历代的士大夫规模。
如此庞大的士大夫阶级,自然会想要权力。
正好这个时候,皇帝家里出事了。
仁庙无嗣,只能过继英庙为养子,作为继承人。
偏仁庙自己对于英庙,百般挑剔,死活不愿意认可对方的合法地位。
甚至闹出了,当着辽使的面,大喊皇后、宰臣谋反的闹剧。
英庙能够顺利即位,全靠了文臣们的支持。
等到英庙即位后,他就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因为,谁都知道,先帝(仁庙)对他是不认可的。
是宰执大臣们,把他拱到了皇帝的位子上。
所以,英庙只能妥协,对士大夫集团让步。
也正是在合法性危机下,英庙才不得已,掀起濮议之争。
濮议又引了慈圣光献的严重不满,想要废黜英庙。
又是文臣士大夫们,集体逼宫,把慈圣光献逼回了大内,替英庙坐稳了皇位。
于是,等到赵煦的父皇即位的时候,大宋朝的政治体制就和之前,截然不同了。
已经是文彦博口中的‘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形状。
道理很简单——你家的皇位,是我们帮着拿到手的!
这个天下,是靠着我们才稳定的!
陛下不依靠我们,还能依靠谁
所以,等到赵煦的父皇即位,哪怕皇亲国戚,宗室勋贵,也要受到舆论监督了。
因为,过去这些人的靠山,现在开始和士大夫合作了。
而在现代留过学的赵煦,对此其实有更清楚直观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是大宋社会经济在过去的百五十年中,不断展的必然。
富裕起来的商贾、地主,当然想要获得政治权力。
而最好的获取途径,就是科举。
而想要科举就要兴学。
这是历史大势,浩浩荡荡,不可违逆。
违逆者,必将被历史车轮碾碎!
而通过科举获得了权力的新兴士大夫们,当然想要主导天下,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秩序。
所以熙宁变法,也是如此。
哪怕赵煦的父皇,不想变法,也会被推动着去变法。
无他——不变法,不改革,不对既得利益集团动刀子。
通过庆历兴学涌现出来的年轻士大夫们怎么抢班夺权
难道,吕惠卿、曾布、章惇们,会傻兮兮的等,等着那些老登自己退出历史舞台
笑话!
同样的道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