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 文彦博 这是拨乱反正(5 / 6)
精神状态,瞬间为之一变,从那个老态龙钟,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老人,变得精神矍铄,连眼睛都开始有光了。
也就难怪张方平和韩绛,一直私下里说他是老狐狸了。
拄着几杖,文彦博吩咐着左右:“去把文六给老夫叫来!”
“老夫得叮嘱他一些事情!”
“诺!”
文彦博则拄着几杖,慢悠悠的走入他的书房,进了书房,老太师坐到书房一角的那张御赐太师椅上,靠着椅背,拿起今日的汴京新报,看了起来。
没多久,文及甫便来到了老父亲的书房中。
“大人叫我”
文及甫来到老父亲身前,低声问道。
“恩!”
文彦博放下手里的小报,看着文及甫,道:“御史台要变天了!”
“汝这些日子,给老夫机灵点,别留下什么把柄,也不要随便出去,与外人议论什么朝政!”
“若有人问起,汝便说:我商贾也,不知国家大事!”
“懂了吗”
文及甫点头:“诺!”
只是,他看向自己的老父亲,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说是,御史台要有大变”
“恩!”
文彦博点头:“若老夫所料不差,此番御史台中十人能有三人留下,就已是万幸!”
“啊!”
文及甫不可思议的看向老父亲:“怎会如此严重”
“嘿嘿!”
文彦博冷笑起来:“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岂是等闲!”
“何况,今上早欲对御史台动手!”
“不然何以自傅钦之后,御史中丞一职,便长期阙员!”
文及甫咽了咽口水,小声的道:“不会吧……”
“为何不会”
文彦博反问。
“那可是御史台!”
“御史台有何不同”
文彦博问道。
“御史,天子之耳目官,上刺君过,下纠文武百官,故为风宪之司,准绳之地,自仁庙以来,便与东西两府鼎足而立!”
文及甫开始掉书袋,这也是现在朝野对御史台的一致定义。
文彦博听着就笑了:“是汝懂御史台,还是老夫懂御史台”
文及甫抬起头,看着老父亲,心中一下子就没了底气。
毕竟,在他面前的是大宋的四朝元老,范文正公、韩忠献公以及富文忠公的知己好友。
同时,也是大宋朝如今名声最大,被世人以为是御史言官典范的包拯包孝肃公的老上司。
论起对国朝的过去的了解,当代应该已经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的了。
于是,就只能弱弱的说:“难道儿说错了”
“不!”
文彦博摇头:“汝说的不算错!”
“但,汝所知的只是御史台的一部分而已!”
“而老夫知道,御史台的其他部分!”
文彦博浑浊的眼中,绽放着智慧的色彩,无数往事在他心中沉浮。
世人只知,大宋的御史言官们,上刺君王之过,下劾百官,威风八面。
可有几人记得,太宗、真庙时,御史们的样子
天书事件的时候……封禅泰山的时候……
御史们呢
在哪里
哦!
都趴在真庙脚下,忙着捧臭脚,阿谀奉承呢!
便是仁庙的时候……
御史们,也只是仁庙的狗而已。
别看那一个个故事,传的是活灵活现。
可有几人知道,从始至终,御史台的绳子,都在仁庙手中。
御史们能咬谁不能咬谁
早有定论!
譬如……仁庙在位数十年,可曾见过,那个御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