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西北狼烟3(3 / 4)

加入书签

不止如此,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也非常过分!

他们常常刊登所谓的‘朝报’。

定期给都堂宰执排名——谁在做事,谁在摸鱼,他们清清楚楚。

这就是逼着都堂的宰执卷了。

不卷的话,就可能背上骂名,甚至可能被人冠以三旨相公、诺诺执政这样的骂名。

而士大夫们,名声要是臭掉了,那就什么都完了。

所以,李常也不敢躺平了。

只能跟着卷!

卷着卷着,他就现,想要卷赢其他人,就必须拿出点手段和本事来。

于是,李常就开始挥起自己的优势。

他的优势是什么呢?

他在地方上为官时间长,对地方的经济情况了解啊!

从皇佑年间入仕开始,除了守孝之后,他长期在地方州郡为官。

几乎做过了大宋地方每一个级别的官员。

当过州郡的判官、推官,也做过知州、提刑官、常平官。

在这个过程里,他不是没有入京为官过。

但一头撞到的是王安石变法,然后就因为反对变法,而再次出知。

所以,李常做过官的地方,是如今都堂上的宰执里最多的——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大半个大宋天下。

京东路、荆湖北路、江南西路、淮南路、两浙路……

穷的富的,他都去过,远的近的也都呆过。

于是,李常就打算干一件事情。

那就是,将大宋地方州郡的常平仓里,那些长期存在里面吃灰的绢布以及陈米给弄出来。

他估计,天下州郡常平仓里,现在起码躺着价值五千万贯的绢布、粮食、铜钱。

这些东西,纯粹就是存着。

但除了钱外,绢布会腐朽,粮食会腐烂、霉、被虫子吃。

若是可以想个办法,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五千万贯的资产,重新进入市场流动。

不仅仅可以平抑物价,也能大力促进生产。

尤其是常平仓的钱,若进入流通,可以大大缓解天下钱荒。

为此李常想了个办法——抄王安石作业。

去掉市易法里面,那些追求盈利的绩效考核。

允许地方官,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甚至允许地方承受一定的亏损。

李常思路一打开,就越想越对。

于是,在请教了章衡等人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封奏疏。

不过,在上书前,他将草稿送给了自己的恩师吕公着。

然后,吕公着就派人来,叫停了他的行为。

原因是,吕公着觉得,他的想法和市易法一样,太天真了!

市易法最开始,其实也不追求盈利。

但因为没有指标,所以地方官压根不想推动。

王安石被逼急了,没办法,只能定下绩效。

然后,市易法就变成了一个巧取豪夺的敛财工具。

现在,他李常想的这个法子,也是一样。

允许地方官亏损?

亏损多少是合理?有界限吗?

假若没有,信不信他们能全部亏光?

若是有,这个事情不就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市易法了吗?

而且,朝廷怎么确定,常平仓里的粮食和绢布,价值几何?

一匹上好的绢布,地方官指鹿为马,非说它是破布,不值钱怎么办?

此外,吕公着还暗示李常——动常平仓,是会死人的!

所以啊……

吕公着让他再想想,再考虑考虑。

作为好学生,李常对自己的恩师,当然非常尊重。

何况,吕公着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于是,这些日子,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