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十一(2 / 4)

加入书签

,其实就是咱们脚上的穴位——足少阳胆经的源头,也就是“丘墟穴”

想象一下,你正被胆病折磨得苦不堪言,突然,一位大侠(针灸师)出现,轻轻一针扎在你的“丘墟穴”

上,嗖的一下,病痛就烟消云散了,是不是觉得特别带劲?

接下来,岐伯又提到了“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啊,这可不是什么官名,而是咱们胸口的一块宝地,中医里管它叫“气海”

,是心情的调节器。

要是膻中不畅,嘿嘿,那你可就笑不出来了,整天愁眉苦脸的,跟个苦瓜似的。

所以啊,保持膻中通畅,才是快乐生活的秘诀哦!

岐伯又说:“可刺心包络所流。”

哈哈,这又是啥高招?心包络啊,就像是心脏的小秘书,帮心脏处理各种事务。

要是心包络出了问题,心脏可就得受累了。

这时候,咱们的针灸大侠又来了,一针扎在“心包经”

的“劳宫穴”

上,嘿,心脏立马就舒服多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就像是吃了颗开心果似的。

岐伯又说啦:“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

这话听着就挺有范儿,咱们来给它加点料。

先,“脾为谏议之官”

,这话咋理解呢?想象一下,脾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纪检委书记,或者说是那个总爱给你提意见的好朋友。

你干啥事儿,它都得插一脚,告诉你这样不对,那样才好。

为啥?因为它“知周出焉”

,就是说,脾这家伙聪明着呢,啥都知道,四面八方的事儿它都门儿清。

所以啊,一旦你身体有啥不对劲,脾第一个跳出来说:“嘿,哥们儿,你得注意啦!”

那么,“可刺脾之源”

呢?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在古代中医里,针灸可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

这里的“刺脾之源”

,并不是说直接拿针去扎脾(脾可是个娇贵的宝宝,轻易动不得),而是指刺激与脾相关的穴位,帮它疏通疏通,让它更好地履行“谏议之官”

的职责。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那些能让脾开心起来的穴位,比如着名的“太白穴”

太白穴在哪儿呢?就在你脚丫子的大脚趾下面,靠近脚掌内侧的那个位置。

想象一下,你晚上泡脚的时候,轻轻揉揉这个穴位,就像是在给脾大人按摩,它一高兴,说不定就给你多分配点“气血红包”

呢!

不过,要是脾大人真的生气了,比如你因为加班熬夜、暴饮暴食把它惹毛了,那光靠按摩可能不够,这时候就得请出中医里的“方剂”

来帮忙了。

咱们来个简单的,比如“四君子汤”

这方子听起来就像四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专门来调解脾胃的小矛盾。

四君子汤怎么做呢?其实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

换算成现代剂量,大概是:人参9克(想象成一小把),白术9克(想象成一小堆),茯苓9克(想象成一小片云朵),甘草6克(想象成一小撮糖)。

把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加水煮煮,就像是在煮一锅温柔的“和解茶”

喝下去之后,脾大人估计会抿着嘴笑:“嗯,这还差不多。”

当然啦,说到中医,脉象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脉象就像是脾大人给你写的秘密信,你得学会解读它。

比如,如果脾不太高兴,脉象可能会显得“濡缓”

,就像是细雨绵绵,软绵绵的,缺乏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