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暴雨,东京,迈巴赫(2 / 12)

加入书签

sp;  不过《司藤》难度低,但他现在这边拍的《觉醒年代》的难度可就大了。

    这种主旋律正剧一向都不太好演的。

    尤其要演的既有说服力,让观众觉得有逻辑,同时也得好看,不枯燥。

    因为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而想要说服他们,最重要的当然还是逻辑。

    《觉醒年代》的故事开始于1915年。

    这一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迫不得已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民四条约》。

    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痛苦和迷茫:说好的共和能救中国呢?到底什么能救中国呢?

    有人认为,共和政体已成,封建思想未去。

    由此,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编剧确实很厉害,这个剧在组织情节时就像在做文献综述,采用了一种纵横结合式写法。

    “纵”即纵向按时间顺序写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横”即横向比较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潮流派。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还有他们的代表性言论,都有所展现。

    比如陈独秀《敬告青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青春》《庶民的胜利》,各种语文、历史课本中的经典“台词”,都以近乎原文的形式出现。

    有了逻辑、有了史料,接下来就是填充历史的细节,剧集实现这一点的方式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也是白良觉得这部剧最有趣的地方。

    人物塑造。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故事去反映人物的品格,通过他人的台词去讲述人物的性格。

    有些主旋律,过于侧重英雄定义,就让说教意味太浓;而有些主旋律商业片,过于侧重凡人,使又不够理想主义。

    稍微好一点,浓墨重彩英雄的一面,再穿插些许凡人的一面,却又搞得像是两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历史人物不可以既是英雄,同时也是凡人呢?

    《觉醒年代》处理的方式就很巧妙,轻拿轻放,此处无声胜有声。

    陈独秀,他的性格刚烈不羁,同时又不缺乏温情。

    鲁迅,一心只想着干饭开席的,从牙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