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鬼子扫荡太突然了(1 / 5)

加入书签

从全国的战局来看,规模浩大的武汉会战最终以国军的失利落下帷幕,全国局势由此生了深刻变化。

从军事上看,国军投入兵力约1oo万,日军兵力近4o万。

历经4个半月的苦战,国军伤亡4o余万,日军伤亡达256万。

日军虽占领武汉,但其常备军大量消耗,财力、物力被严重透支,经济濒临崩溃,黄金储备从388吨降至25吨,军工生产拉到极限,甚至要收回军校教学用步枪装备新部队。

这使得日军近期内无力再动大规模战略进攻。

政治层面,日本妄图通过军事打击迫使中国投降的计划落空,转而调整策略,抛出第二次近卫声明,试图与国民政府边打边谈。

在那狭小区域里,原本汇集着二十几万鬼子兵力,如今明显已不合时宜。

于是,鬼子的师团、旅团开始沿着铁路线紧急调兵。

巧的是,正好有几个旅团的鬼子要途经晋西北,运兵的火车一趟接着一趟。

晋西北,由于前期八路军战略收缩,这儿的铁路和公路一直都太平得很。

声名远扬的“独立师”

,外界传闻竟都是由老人、孩子和妇女组成,甚至还有可靠消息称“独立师”

已经原地解散。

加上之前几趟运输都平安无事,鬼子这下彻底松懈了。

原本铁路沿途不间断的巡逻改成了定时巡逻,伴行的装甲列车也从四辆锐减到一辆。

他们万万没想到,正是这自以为是的松懈,给了小七可乘之机,再一次成就了小七的赫赫威名。

……

在旁人眼中,这半个月里的小七似乎十分悠闲,不是在屋里呼呼大睡,就是到处溜达闲逛,还时不时打听些琐碎事儿。

可实际上,这半个月她忙得脚不沾地。

穿越回现代后,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把抗战时期晋西北的铁路沿线资料查了个底朝天,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处完美的伏击地点。

与几十个军事博主热烈讨论了整整三天三夜,分析地形、考量敌军动向、权衡我方实力,最终一致决定在范家窝棚伏击鬼子的火车。

范家窝棚这个地方,虽然早已被鬼子清理成一片废墟,但在地图上,它的名字依然清晰标注。

此处地形极为特殊,是一个长达三千米的大下坡,坡度过二十度,铁道在这儿不仅是大下坡,还有较大的弯度。

这样的地形条件,简直是为伏击量身定制,大下坡加拐弯,火车行驶至此只需一点点的意外,必然脱轨,不在这里打伏击,还能去哪儿呢?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花重金邀请了几个电脑高手,以制作动画片的名义,在电脑里对这场伏击进行了上千次模拟。

他们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制定了十几个伏击预案。

从埋多少炸药、多少地雷,到具体在哪儿埋、怎么埋;起爆线如何铺设、怎样连接;先起爆哪个、后起爆哪个,都进行了精确规划。

可以说,整个伏击过程被精确到了分秒和点位,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被提前考虑到了。

而穿越回《亮剑》世界,同样没闲着。

她派人实地勘察地形,仔细对比是否与资料记载有差距;安排人员测量火车车,确认与资料记载相比是快了还是慢了。

同时,她还操心着具体的战斗部署,比如这个火药包安排几个人去埋、这个地雷由谁去负责,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布设好整个雷场等等。

在小七的脑海中,虽然这场伏击还未真正打响,但她已经反复推演了几百次,每一个战士的位置、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已经烂熟于心。

……

在距离范家窝棚一公里处,有一处典型的晋西北山坳,放眼望去,四周山峦起伏,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