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纷至沓来(2 / 7)

加入书签

、唱片公司监制,如果没有听过这张专辑,绝对是不合格的制作人。

    连日、韩那边的制作人、唱片公司都在打听这个人。

    众所周知,港台是向日韩看齐的,日韩两地的音乐人、制作人很少会听华语歌曲。

    因为没什么好学的东西。

    《丑奴儿》的出现打破了‘偏见’,不少日韩制作人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听的。

    哪怕不懂中文,那也没关系。

    业内人士听歌、听专辑的思路跟歌迷不一样,他们更加善于捕捉歌曲背后的细节。

    乐器的编配、咬字、元素融合、旋律、思路等等,这些是通用元素,不懂华语也能听。

    好的音乐是共通的。

    很多人甚至专辑分离音轨,提取纯器乐部份。

    学。

    学无止境。

    有人学,有人已经开始托关系。

    一个能够打造不同曲风、不同歌手,且词曲包办的人,通常叫什么?

    曲爹!

    在歌迷面前,歌手是最有知名度,最红的,但在行业内部,王牌制作人、作曲人的牌面、地位、话语权,远远高于歌手。

    会写又会唱的歌手,那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创作型歌手,放眼东西方,都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

    更之上,那就是公司。

    什么歌手自己发专辑,帮帮忙,那不是开玩笑嘛,哪来的渠道?

    现在又不是网络时代。

    眼下是传统的唱片时代,独立歌手只能在音乐节,以及一些小众电台混一混。

    而在起步更晚的华语乐坛,独立歌手几乎没有生存土壤。

    音乐节?

    有,但不多,且没有音乐节文化。

    小众电台?

    没有。

    港台地区的电台几乎都是商业化电台,什么叫商业化电台,要挣钱的。

    台内竞争都十分激烈,稍微数据差一点,节目该砍砍,电台和电台之间的竞争,更加如此。

    至于内地。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