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借丧仪而分江东人心,舍宛城以伏千里长线(1 / 2)

加入书签

本来,鲁肃似乎可以侧面诘问,国太当初为何不按所约行事。

而今,孙权安然归吴,国太亦安然归荆。

再提起鲁肃当时的计策,就成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笑柄。

想想刚才还在诘问太史慈以何计能救吴国太。

结果人家已经把国太救回来了。

鲁肃瞬间感觉自己很呆。

“国太,此为天大误会,乃江北故意释伪言以乱江东耳目,我等愚笨,未能辨别,乃大罪也!今知国太安归,乃天大之喜,容鲁肃立刻禀明吴侯,速速止丧,迎国太归吴。”

“呵呵……”

吴国太淡然一笑:“子敬先生亦穿素服,我当谢谢子敬先生。”

说着,吴国太又朝鲁肃行了一礼。

鲁肃纵有千般巧辩、万种机锋,此刻也尽化作喉间一声哑然长叹。

他实在不知如何应对此等局面。

“不过子敬,你真以为事已至此,我还会归吴么?”

鲁肃一怔,蓦然抬头。

吴国太继续道:“除非,吾殁之时。当归吴地,与文台同穴。吾生之日,当栖于长沙。子敬望吾归吴,得非欲吾死乎?”

“绝无此意!”

鲁肃赶紧表态:“国太愿居吴地便居吴地,愿居长沙便居长沙,肃别无他言!”

“子敬你记着。”国太轻拭眼角泪花:“非我不归吴,乃吴地正行我的葬礼,活人如何入死人之门?你回去禀明你家吴侯,待吾魂散尽、人躯冷透,再将我之枯骨送归江东故土吧!”

此刻,其以“你家吴侯”代往日“权儿”之称,足见其态度之果决。

言罢,拉了拉孙绍的手:“好孙儿,随我回屋吧!”

“是,太母。”

吴国太朝刘备诸葛亮太史慈一拜,又鲁肃敷衍的行了一礼,拉着孙绍步入后堂。

太史慈亦朝刘备一拜,起身离席。

事已至此,鲁肃也无话可说,他如鲠在喉,徒留个“忠而不周”的刺,生生扎进江东柱石的虚名里。

而此时此刻,刘备得观此精彩一幕,心慨军师计谋之深远,真乃天授其便,社稷之幸!

国太至此,孙绍至此,太史慈至此!

孰为江东正统,世人当各有定论。

此等局变,岂不为往后江东义士来投,埋下千里伏线?

然刘备又见鲁肃,心中忽生怜意。

此等忠良之士,恰似补裘之匠,为江东缝补危局,周旋于惊涛骇浪之间。

深知以子敬之忠,断不会一朝背离。

但“忠而被疑,信而遭谤”,纵是金石之质,亦难经月累年深之寒。

此为忠臣之殇,义士之劫。

想到此,刘备心中暗暗感慨:“子敬先生啊,汝可千万要承受得住。”

这时,鲁肃长出了一口气,又朝刘备一摊手:“皇叔,既有救国太之心,为何半点不予言明,以致今日使我江东沦此尴尬境地。”

“哦,此事……”

刘备正欲解释,诸葛亮抢着回道:“子敬勿怪。闻听江东报丧,我们哪知国太尚在人世?乃太史将军非救不可。”

“这……”鲁肃顿时哑然。

他想了想又问:“那在下还想请教,到底是以何计救归国太。”

诸葛亮便将二战新野之事说与鲁肃,并言明:“原本知江东报丧,国太薨逝,并未想救国太,乃以夏侯惇换取国太遗躯,送还江东,以尽盟友之义。怎曾想,曹操并非害国太身死,故以夏侯惇换国太安归。此中曲折,实出意外,非亮之初计也。”

鲁肃闻之,不免惊叹。

一叹皇叔之仁,二叹孔明之智,三叹子义之勇,面对如此强大的盟友,鲁肃有种感觉,江东之力决难与之对抗。

原本,他助孙权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