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有仁(北宋历史)(3 / 5)
功绩,至于会被立一个“仁宗”的庙号?
做皇帝可不是当一个大善人,这位被称为“仁”,名声如此好,大概是其老实仁厚,让各方都吃得盆满钵满,当然在他驾崩后,愿意称其一声好。
这样的大善人,谁能不喜欢,谁能不叫一声好?
李念道:“历史上有很多人赞扬赵祯,称其为仁君,称其贤慈,称其是英主,以赵祯同汉文相比。”
这显然是拉低了汉文帝的档次,赵祯也能跟他坐一桌?
其实这些人评价赵祯为贤主,多是希望自己也遇上赵祯这种帝王。
“但这些人下意识忽略了,也是在赵祯在位时,西夏建国,他向辽国增加了岁币,侬智高举兵反宋,三冗和土地兼并问题日渐严重。”
“有人说‘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这是忽略了与辽所增的币,与西夏增的赐实则都出于民,那是赵祯节俭出的?”
“赵祯倘若有本事,他就自己种田织衣,由自己来给辽人增币、夏国增赐,否则别拿从百姓那征来的税赋去成就他的恭俭仁德之名!”
供给辽人的岁币,给西夏人赐的银、绢、茶等物都出自百姓,赵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他自己少享受了一些,这也能算是赵祯恭俭仁德?
在李念看来,恭俭个屁,仁德个屁,真正恭俭仁德的是供养了这帮王八蛋的宋朝百姓。
该歌颂的是劳苦大众,而不是赵祯这高高在上的帝王。
什么半夜里想喝羊肉汤,但不忍心劳烦人,怕成为定例,所以忍耐住了?
咋不想想天下间有多少宋人百姓半夜里饿肚子,也只能忍着。
而且,他们可不会奢想有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一碗清粥就足以。
就这破事还能被记录下来,成为赵祯仁德的事迹。
且要这些仁德有多少用?
有本事打败辽国,夺回燕云,灭掉西夏,统一交趾,从此不用给岁币,减少百姓负担才是真仁德。
始皇等人看到李念有些愤怒,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李念平复下情绪,向始皇行礼:“臣失仪,请陛下责罚!”
对李念会生气会动怒,始皇不仅不在意,心里还挺满意,说明这小子还是个性情中人,要是某天这小子变得喜怒不形于色,他反而会心生戒备。
始皇也不会真的责罚李念,道:“就罚你继续讲说这北宋之事!”
“臣遵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