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我大秦武功也强于尔等(4 / 5)

加入书签

活安逸且悠闲,主动出家为僧。

    毕竟他们辛辛苦苦耕种干活,收成却既要缴纳赋税,还要给僧侣老爷们捐纳,那何不成为僧侣老爷们的一员,一起悠闲又快乐?

    从孔雀国的发展讲,必须要将佛教给按下去,从个人的信仰讲,他也不信佛教,他跟老祖宗月护王一样信的是耆那教,跟祖父阿育王不是一个路子。

    如今佛教势大,自然也就挡了其他教派发展的道路,只有将佛教打压下去,把佛教占有的蛋糕抢过来,他们才能得到发展。

    由是,孔雀国主手下聚集了一批信奉耆那教和不喜佛教的王公大臣。

    这耆那教是一个有些意思的离谱教派。

    其比佛教出现得更早,教义讲究不敬神,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均可成道,不歧视妇女,反对杀生,反对婆罗门教,反对宿命论,主张在苦修时断食,导致有教徒在苦修时被饿死。

    建立孔雀王朝的那位月护王便是位虔诚的耆那教徒,在晚年便自己绝食饿死。

    这也是认为月护王并非出身刹帝利,而是一位首陀罗的原因之一。

    如果月护王出身刹帝利,那其没道理去信奉反对种姓制度的耆那教。

    耆那教的思想影响深远,佛教借鉴过其,某位圣雄非暴力不合作也借鉴过。

    孔雀国佛教虽有反对种姓制度的思想,但实际是睁只眼闭只眼,既不宣扬,也不否定,双方和睦共处。

    而耆那教却在到处宣扬,只是一般人受不了它那离谱的规矩教义。

    像其反对杀生,禁止从事一切和杀生有关的行业,连农业也包括在内,还要求人在苦修绝食,搞不好苦修没得道,反而得开席。

    但非常有趣的是,耆那教在现代的印度也依旧存在,反而佛教却不见了,大概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教义和规矩,才能持续存在下来。

    见人已到齐,孔雀国主道:“让众位过来,是有事要与众位商议:一、耽摩栗底的人已派僧侣前往大秦国。”

    这事好理解,耽摩栗底是孔雀国有名的佛教兴盛之城,其等派僧侣往大秦国,明显是看到如今的王信奉耆那教,怕佛教受打压影响到他们,去大秦国传教留后路。

    一人道:“王,耽摩栗底那些人想要到秦国传教,他们在给自己准备后路!”

    孔雀国主点头道:“我也是这般以为,但对此事,众位认为当如何处置?”

    沉默了会儿,一人道:“王,不如让他们去吧,其等若真能在秦国传教成功,就不会再将心思放在吾国,到时其等离去,我教便无须与其等交恶。”

    另一人反对道:“倘若其等在秦国传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