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高科技武装的法军(二合一章节,求双倍月票)(4 / 6)
bsp;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约瑟夫闻言不由得心中一动——对啊,如果将沙普信号机装备给每个团,那指挥效率还不得成十几倍提高?
让工兵带上预制板材,在战场上快速搭建信号塔?
好像不太现实。
不说工兵就算累死,起码也得小半天时间才能搭起一座简易信号塔。就算真建起来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可能还没用两下,部队就机动到其他地方了。信号塔又不能跟着走……
约瑟夫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后世的折叠高空作业车来——用铰连的X型支架,将平台升上十多米的空中。两个人站在上面,一人发送信号,另一人用望远镜观察,这不就是个小号沙普信号塔吗?
同时这东西完全可以架在马车上,拖着到处跑。
虽说十来米高的平台肯定没有固定的信号塔的观测距离远,但也足够超过绝大部分树木,在两三公里的距离上相互通信。
通常来说,一场数万人的战役,战场宽度也就十来公里,三四部“沙普信号车”就足以横跨整个战场。
届时法军总指挥官的命令,只需要三五分钟就能传达到所有中层军官那里。同时指挥官也能迅速掌握每一支军团的详细状态。
这效率,比现在依靠传令官骑马吭哧吭哧跑去下达命令,简直高出了几个数量级!
约瑟夫的思路又继续延伸。
如果在热气球上也设置沙普信号塔的收发员,然后在固定信号塔和前线之间升起一两个热气球,不要飞得太高,那么就能将前后方的通信连接起来。
这说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却弥补了沙普信号塔“最后几十公里”的盲区。
要是能实现,以后从巴黎发出的命令,两小时之内就能出现在前线指挥官的手里。反之亦然。
继续延伸。
两个相距极远的战区,比如意大利和南尼德兰,还可以通过巴黎作为信息中转站,相互协同作战部署。
而这一过程可能只需要不到4个小时。
4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一支十万人的军队,总指挥官的命令传达到自己两翼的军团,可能就要花费这么久!
作为了解过后世战争艺术的人,约瑟夫深知信息传递效率对军队战斗力有多么大的影响。
信息效率高的军队打效率低的军队,就像灵活的猴子揍树懒。
树懒的大脑发出的指令还没传到手臂,猴子都已经打了它好几拳然后闪开了。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