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往事(2 / 4)

加入书签

/p>

,正是杨远的父亲,大兄这一支是嫡系血脉,族主的位置就是由杨宗业顺理成章的继承。

所谓族主,其实也就是叫得好听,实际上六十年前,这杨家不过一个小康家庭,两三亩良田,三四座屋舍罢了,族主也就是主持家中祭奠,有了什么生死婚嫁的大事,有个话事人在而已。

杨宗业因为是大哥,又有着族主的威严,在分家的时候便多了些金银,大概是杨家老爷觉得其他三个都不是什么有出息的家伙,还是老大靠谱吧。

杨宗业一直看不上江州地界的一些土特产的生意,总觉得要学得一门技艺在身,不能靠天吃饭,他便看中了造船的生意,早早托人走了关系。

杨远自幼便寄托在“泉州·龙霞府”

的老船工门下学艺,继承了他的手艺后,便开了一家船坊,于是便召集族中子弟过去帮忙,有的是一些远方亲戚,但更多的是同乡学徒,鼎盛时期“杨氏船坊”

足有两百余名船工。

不过杨远的经营理念与老船工是一脉相承的,收了这许多学徒干活,只管包吃住,却不给工钱,学艺成了,就可另立门户,但也可以留在坊中拿长工的一份薪金做事,这样大家生活在一起,便如同家人一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兄名叫“杨宗文”

,他却是杨家老爷寄予厚望的苗子,颇能读书识字,便一直留在家中读书,希望能够考上功名,但或许是才情不佳,又或许是时运不济,一直未有得偿所愿,早早的便病逝了,只留下孤儿寡母,便由“大兄·杨宗业”

一家照顾着。

杨宗业也算是有做族主、大哥的气度,他给自己这个侄子取名“杨山”

,跟他儿子合成“远山”

之意,不但将其视为己出,还是每月支钱给杨山继续读书,要让他继承他父亲的遗志。

杨山果然不负众望,在“文举”

中脱颖而出,得了一份功名,只等上京点报后赴任,谁也没想到二兄这一脉命途多舛,杨山随了他父亲的短命,还未曾动身,也便病逝,不但刚到手的功名成了空,还留下个未满月的孩童,杨宗业便给这孩子取名“杨威”

杨威的母亲还是太年轻,见丈夫早逝,便也没了守节的心思,某个深夜便留书改嫁去了,杨宗业也没去留,反正心都走了,便是将人留下,也是没用。

或许是怕杨威重蹈覆辙,杨宗业在他还小的时候便送去学武,想让他强身健体,别随了老二一家的“短命”

没想到这个小子居然是个练武的材料,多方学艺后,修为见长,在江南武林中都是颇有名号的,直到杨家出事,杨威才遁走海外,成了白三娘子麾下的海将军。

杨毅这一支自不用表,他自己可是比谁都清楚自己的来历,他不清楚的,怕是杨远也道不出个所以然,唯独有个故事却是杨远要让杨毅知道的。

原来杨宗焕虽然练了些庄稼把式,实际上到三十五岁时都未曾有什么大的出息,整日里抱着杨家老爷传下来的一本破武学秘籍在胡练瞎练。

那一年杨山二十岁中了功名,举族庆贺,可是隔日便要了丧事,杨山虽然不能自己去领了功名,可是“大乾王朝”

还有个“恩补”

的制度。

“恩补”

又叫“顶科”

,其本意是家中有一个参加编制工作的人因意外去世,或者提前退休,可以在三亲同族之中推荐一人顶上这个编制。

这个政策原本的意义大概是高帝想要笼络寒门士族的人心,用来对抗势力日益壮大的勋贵集团,但同时也是为了确保贫苦人家能有一个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确实体现了高帝“仁爱宽厚”

的品德。

杨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