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对忠救军改革的建言(5 / 6)

加入书签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在远离城市的区域内共存。

    但共党的新四军却在村庄一级拥有完善的机构,这些机构配合新四军和游击队,将这些村庄中的百姓牢牢的掌握着。

    相反,忠救军看似在苏南拥有不次于新四军的势力范围,但对势力范围内的控制力几乎可以说是为零。

    讲句残酷的话,说不准忠救军区域内的百姓,恨不得暗暗给日本人通风报信,让日本人来解决为祸乡里的忠救军呢。

    这一点,老戴亲历以后自然看得清楚——这帮愚民大概是不知道,忠救军只是让他们缴税,但日本鬼子过来,可就是将他们抢光光!

    眼见张安平说出了如此直白的话,老戴也不恼火,示意张安平继续。

    “游击区我们不能丢,但不能再用这种方式控制游击区了!”

    张安平沉声道:“我建议用淞沪模式取代目前的游击区模式!同时也对臃肿的忠救军体系下手,放弃现在这种肆无忌惮的扩兵,用精锐小股部队来达到牵制、游击的目的。”

    淞沪指挥部,在忠救军体系中比较奇葩。

    自去年完成整编后,忠救军各支队奔赴各自的防区,一年多的时间,各部人数都得到了大规模的增加。

    但淞沪支队没有。

    不到两千人,分成多个中队在上海地区、京沪铁路沿线活动,从没有大肆扩编过。

    还有一点,淞沪支队也是忠救军体系中,首个和地方军统完美结合的范例。

    老戴凝声问:

    “你是想以区、站、组来辖制忠救军?”

    “这有点想当然了吧!”

    区、站、组负责人,虽然都是军职,但搞特工跟指挥部队不同。

    张安平道:

    “有应对方式。”

    “说来听听。”

    “第一,成立像淞沪指挥部这样的联合指挥体系,这样不至于忠救军的负责人失去话语权。”

    “其次,可以对各区站组的负责人进行专门的培训,另外加配一名熟谙作战的参谋长或者副指挥加以协调。”

    “专门的指挥人才不好培养,但让各区、站、组负责人经过短期培训了解几百人规模的作战,这不难达到,更何况指挥作战的时候,也不需要他们亲自出马。”

    张安平举了个例子:“就以苏州为例,成立一个苏州指挥部,只需要辖制三个或者两个中队规模的忠救军即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