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刘彻的教导(1 / 6)
为何不一样呢?
太学不书的。
儒家之作,在刘徽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都是手抄的。
纵然造纸术出来了,不代表太学会统一印刷书本的内容。
因而,太学的学子们或者抄各家的,亦或者抄别人的。
手抄的书本,岂能无错。
有错,拿着书本就得论,一个个先生都争论他们的书本才是对的。
一件小事,吵了好些年了,刘徽没有想到回到长安她还能再听到吵。
提起修书修史一事,正好一提。
“林公真是处处心系父皇,甚好,甚好。
听闻太学内的老师,每人拿的书本都不太一样,为此太学先生每回都要为了课本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比起关心起鸣堂修史的事,我想听林公说说,太学内因为课本不同而争论的事如何处置?”
刘徽必须肯定对方,不肯定,怎么能挖坑。
该管的事不管,不该管的事一天到晚乱管。
太学的事,刘徽听说不少时间了,到现在都没有人解决,像样吗?
某一个林公对于刘徽手里要管的事情太多,自是不满的,因为不满,也不掩饰希望刘徽把事情交出来的心思。
乍听刘徽提起太学的事。
“不只是太学,各地的府学都有如此情况。”
东方朔适时的补充一句,好让人知道,情况并非个类,而是早有。
“既然提起了,就说说吧,如何解决。”
刘彻适时的接过话,等着臣子们想出解决主意的办法。
东方朔一眼扫过刘徽道:“其实长公主在鸣堂的办法套用即可。”
现成的法子,刘徽用了,而且用得极好,有什么道理不用?
“陛下,不妥。
按鸣堂那一套,经书着作还是原来的样子?”
鸣堂的法子,无非是鸣堂下统一的教材。
但凡看过鸣堂教材的人,不满的人有,反对之声更是多如浪潮。
鸣堂教材上的内容,全都是刘徽让人编写的,教的是人如何忠君爱国。
刘彻为何放任不管太学和各地府学学子一直为书本争论的事,因为感觉闹得不够大,还不能让刘彻满意。
既不满意,且闹大一些,再闹大一些。
闹到何时才够,刘彻不急。
眼下嘛,和刘徽对视一眼,尊儒不假,如何尊才能更利于大汉的统治,如何才能让刘彻的地位更稳,很有讲究的。
“父皇,何不请董仲舒先生入京一趟,专门刻经立书,以传天下。”
刘徽完全没有要把自家鸣堂的教材推广全国的意思。
国家和私学有些不一样,况且也要给人留有余地,才好让人有施展的机会。
一众臣子原以为,刘徽定不会放过机会扩大鸣堂影响,不料刘徽压根没有那个意思,反而提出让董仲舒走一趟。
董仲舒其人,他的天人三策提得那叫刘彻极为满意,罢黜百家更不用说,后来没用上董仲舒其人,刘彻未必见得不怀念。
人嘛,怎么用都是用,如何把人用到极致,是门学问。
想当年刘徽在淮南国要办书阁,学校时,当时就有人建议刘徽把董仲舒请来传道授业。
刘徽没有答应,甚至鸣堂越办越大,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都建议刘徽要把董仲舒请来,刘徽愣是没有请。
今天,刘徽请了。
但又不是为鸣堂请的。
都知道董仲舒如今在外也是当老师,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
当年提起尊儒的董仲舒,想必多年来也有所得。
请他入京,修天下学子所学的儒家经典,以令再没有人会为了不同的内容而争论,此事的意义,丝毫不逊于尊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