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反正跟我没关系(1 / 2)
别看毛子在五、六十年代,一门心思死磕电子管小型化路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熊脑子再轴也转过味儿啦。
六十年代初期攻克了锗基芯片,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展硅基芯片。
奈何精密加工和配套产业落后的太多,再加上西方严格的禁运,展了这老些年,现在集成电路制造水平,连76年的东大都不如。
虽然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但过百分之六十七的原料,甚至是基础原料都需要进口。
设备古早,产能低下,提纯工艺落后,缺陷控制更是全凭运气,综合良品率只有开玩笑似的百分之二十七,以至于成本巨高。
而且,在突破纳米级之差临门最后一脚的当下,他们最高只能生产一百八十五微米以上的低端货。
不计成本的话,供应低端军需勉强凑合着还能用。
稍微高级点的ic单元,就只能高价进口。
卖石油和天然气赚的美刀,不老少都用在一批又一批,明知是沙子造的,根本不值钱,但又不得不花高价买的各类芯片上。
把毛子肉疼的不行,但愣是没招儿……
在所有人看来,瑞祥号从内陆港口回到港岛后,又装了一批封装好的,从北角电厂拆下来的老旧设备奔沙巴州的打基纳巴卢港。
实际上,那些箱子在封装前和封装后,里面装的确实是电设备和各种杂七杂八的配套附属设备。
当离开货仓被吊装上船时,里面已经变成了整套的三寸晶圆生产线。
说是“整套”
并不准确。
准确的说,还原炉和抛光设备是老美app1iedateria1s公司的。
单晶炉是老美kayex公司的,附属配件是小日子岛津制作所的。
切片机是小日子迪斯科和东京精密的同类产品拼装的。
研磨机是小日子光洋的,倒角机是小日子金铭的,清洗设备……看不出是哪造的。
总之,虽然整条生产线是完整的,但明显不是采购后经过整合的“成品”
。
而是东一部分西一部分拼装起来的杂牌货,连线缆的接口标准都不统一。
不止东西是杂牌货,价钱还贵呢,七千万美金不二价。
不匹配?
自己想办法改呗
不包安装、不管培训,更没有售后,爱特么要不要……
这批理论上是六十年代初的老旧电设备,到打基纳巴卢港后,会被打包卖给阿三的一家贸易公司。
因为,北角电厂一共淘汰下来四套一千五百千瓦的蒸汽轮电机,有两套就足够满足木浆厂和配套用电需求了。
多出来的两套,加价卖给人傻钱多还不识货的“阿三”
,赚到的钱都给把电厂建起来了。
促成这单生意的艾文·沙逊,已经带着几名技术工人提前到打基纳巴卢港等着验货了。
不用问,验货不过走个形式。
郎有情妾有意的,这单在别人看来阿三充当了一把冤大头的生意,一定会顺利完成。
同一时间里,维特罗夫作为克格勃代表,跟随毛子技术团队抵达马德拉斯港,等着“电设备”
从打基纳巴卢港运回来后验货……
懂行的朋友看到晶圆设备的清单后,估摸会冒出个疑问……
还原炉、单晶炉、切片、抛光、倒角、清洗这些设备都有了,厚度仪、表面缺陷检测仪、电阻率测试仪之类的检测设备呢?
硅片造出来冒懵用呀?
再说了,只有晶圆生产线有屁用,光、蚀设备呢?
急什么
晶圆设备只是阿三的沙逊家族,向毛子展示实力。
你先把这些杂七杂八不成体系,但肯定能用的设备买回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