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8章 嗯就很对劲(2 / 3)
思时,某人又溜达到隔壁屋……
瞅了一会已经初步完成的锂电池供电方案,搓着下巴嘀咕:可不可以在机翼上方加两组轻量化的单晶硅电池板呢?
屋里的人陷入思考时,某人又回到动力组。
站门口问:你们要不要考虑再出一套电驱方案。
虽说螺旋桨推进不如喷气式快,但机翼上配上太阳能电板,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长续航呀。
在我们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使用,不论战场监控还是信号中继,都能挥大作用,还能应用于防灾搜救。
动力组本就被扰乱了的思路,越凌乱了……
下一个受害者,是整个项目组的重中之重,结构设计组。
所有的系统单元,最终都要归置到机体中。
所以,一组人既要赶紧拿出方案,供各组做设计参考。
又要充分考虑各子系统的功能、重量、体积特征等客观因素,并从结构层面加以适配。
说实话,这两点在很多程度上是矛盾的,让人挠头的厉害。
太不专业啦,怎么跟草台班子似的?
没办法。
咱现阶段的飞机设计,都是参考毛子的机型。
在人家的模板下做升级和调整。
具体到无人机项目组,之前是以老美的bq-147做蓝本。
逆向工程嘛,虽然融入了自己的东西,但大体上还是照着抄。
但现在不行了,上面提出了“模块化”
设计要求。
我们还要往有限的机体空间内,塞那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bq-147的机身结构已经不再适用了。
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从无到有的设计一款飞行器的机体结构。
对于“抄”
惯了的设计人来说,着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以至于都有些无从下手了。
压力还大。
老美可以一定程度上忽略无人机的生存能力,用完了就丢,咱们“丢”
不起呀。
上天后飞不好掉下来了,或是让敌人轻易的打下来……简直都不敢想……
某人靠门口听了会儿讨论,忍不住开腔了:与其这也要,那也要,最后样样不尽如此人意,不如专攻一点。
比如,我们可以不让敌人现嘛……
话匣子一打开,什么棱面结构与倾斜布局,使入射雷达波散射至非探测方向,减少回波强度。
什么边缘对齐与使用复杂曲面,减少散射源数量,分散雷达波能量。
什么使用铁氧体吸波涂层,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通过干涉效应抵消反射波。
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一步降低雷达波反射强度。
还有使用飞翼布局,降低飞行阻力。
机翼前缘采用不规则蜂窝吸波嵌入式结构。
气口置于机翼顶部,避免雷达波直射动机风扇叶片。
尾喷口嵌入机翼内部,减少雷达和红外信号暴露。
电传系统使用多级辐射功率控制,根据传输距离动态调节射能量。
结合非线性调频信号和相位编码技术,同时缩短脉冲宽度,减少射频信号被敌方电子侦察设备截获的可能性……
没错,一副专业人士的模样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老美b-2的隐身理论。
嗯,仅限于理论。
好多东西说的像模似样,什么棱面结构、倾斜布局、边缘对齐的,他压根不知道是什么玩意。
但是,他知道b-2的大致形状,还在小黑板上给人家画了张图。
然后,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施施然的走了。
他忽悠完就走,结构项目组的人看着小黑板,满脑子的灵光乍现,大门更多的是浆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