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牌越多腰板越硬(1 / 3)

加入书签

别说,骑个小电驴就能环岛行的地方,行动起来效率着实高。

赵桂荣去花莲一番苦口婆心,促成了一场……算是见面的见面吧。

连电话都不愿接的那位前妻,确实心存顾虑。

一方面怕影响现在的家庭。

另一方面是担心再扯上关系,会影响孩子们的前程。

在赵桂荣的安抚和一再保证下,那位和一子一女吃了顿饭,还抱了牙牙学语的小孙子。

赵桂荣帮忙准备了一块纯金的长命锁,让那位挂到了小孙子稚嫩的脖颈上。

至于不愿打扰前妻和孩子的那位,赵桂荣劝解了一番依旧坚持,只能尊重他的选择。

答应以后想联系时,她可以代为转交信物……

曲卓上午看过磐石厂的进度,又优化了规划图。

中午吃了顿简餐,下午和哼哈二将回到台北。

先联系同样刚到台北的周建全,确定了明天带人回港岛的行程。

又打电话感谢了一番辛苦的赵桂荣,约好晚上一起吃个饭……

行程和人员确认,曲卓跟大社汇报了情况。

去后院跟曲忠禹聊了一会儿,出门奔定好的饭店。

在饭桌上,跟赵桂荣说了些刚在家里跟老头子讨论完,并得到了支持想法……

弯省这边现在的情况,确实像陈履安说的那样,很多事只能含混的运作。

但促进两边交流这件事,绝对是一项值得全身心投入事业。

但!

生活是现实的,不能全凭借热情做事。

所以,曲卓告诉赵桂荣,内陆的互助基金会在港岛投资建厂。

将内陆各地诸如豆豉、陈醋、辣椒油、腊肉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调料、副食,在港岛重新包装成港岛商品。

赵桂荣可以成立一家贸易公司,从港岛购入回弯省进行批售卖,并从中赚取利润。

曲忠禹已经答应,把忠孝东路的两间门店给赵桂荣使用。

还答应港岛那边的产品出来后,曲家的士多店会第一个进货上架。

这一想法,是曲卓从内陆带来的几百公斤零零碎碎中看到的商机。

三点用意……

一个是,让弯省这边的广大百姓,都能尝到记忆中的,最正宗的家乡的味道。

加深羁绊之情,缓解思乡之苦。

也让他们的子女,对自己的根在哪里,有一个认知的锚点。

再一个,经营产生的收益,可以成为互助基金会和赵桂荣的工作经费。

以上两点是曲卓说出来的,还有一点他没说……借此培养出一个品牌。

这一“品牌”

有着沟通两地,甚至辐射整个南洋华人的特殊性,价值远于普通的商业品牌。

以后反销内陆市场和跑马圈地时,有极大的优势。

当然,这件事他不打算,也没精力自己去做。

提供个思路,交给徐晓燕和赵桂荣去推进就完事了。

不论怎样,都比把偌大的市场,拱手让给那帮吃饱了骂厨子的国外品牌强……

赵桂荣没有前后眼,只觉得曲卓的想法好。

通过两家公司在港岛倒一下手,不容易被弯省这边的某些人挑出毛病。

而内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特色副食,又不知道是弯省这边多少老人,梦寐以求而求而不得的味道。

即便单纯的以商业眼光看,也大有搞头……

一条提议勾起了赵桂荣的兴致,俩人的话题开始延展。

从短期计划聊到中期目标,继而是远景展望。

围绕着基金会这一核心点,曲卓画出了厚厚的一摞大饼。

这些“饼”

通过赵桂枝的嘴传播出去,有爱心同情心的、有正治诉求的和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