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o章 隔行如隔山(2 / 2)

加入书签

论!

但凡被喊来的,都是真正有两把刷子的业内行家。

比如曲卓“摸”

过的那本黄帝内经·灵柩……老头儿们可没有“挂”

,虽然分辨不出书皮上的字是什么。

但愣是通过纸张的纤维密度和粗细,判断出是檀树皮和稻草,还加了黄柏。

由此推断出,这很大可能是唐中期的一本古籍。

而且,纸张材质考究用墨精良,是官制藏书。

另一本书,书皮是清中后期的,材质和墨质不佳,但书瓤里掉下来的一小点点脆屑,符合南宋时期纸张的特征。

至于那三幅画,裱背的纸张和画轴都是民国时期的产物。

至于里面被装裱的画,要打开之后才知道是什么。

两本手札就比较有意思了,一本是民国仿古的产物。

估计是某位得意古风的人物用这玩意给别人写信。

有多少价值,就要看写信的人和收信的人是谁了。

另一本来头有点大,不知是颠簸还是晾干后有人强行翻看,手札能掀开一些。

里面的纸张分层,两边有字的一面贴合在了一起。

一帮老头连比划带临摹,用在草纸上把贴合在一起的字迹描绘出来,再进行拆解。

通过对字体和内容的判断,猜测很有可能是蔡京写给他胞弟蔡卞的信。

没错,就是那个北宋六贼之,先后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之久蔡京。

“奸”

和“贼”

先放一边,那货在书法上的造诣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他给胞弟的书信,不止内容对后人揭幕历史有帮助,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曲卓听一帮老头儿搁那看到绝世美女似的热烈的讨论……心里痒痒的厉害。

真想趁人不注意,凑过去按个“摸”

一把。

但很明显,是不现实的。

即便“摸”

到了,一顿臭骂铁定免不了。

琢磨着早晚有“过手”

的机会,便把刺刺挠挠的好奇心给安抚了下去。

等七件东西的初步鉴定做完,已经过饭点儿了。

曲卓打着徐嘉强的名义,请一帮老爷子去就近的丰泽园海搓了一顿。

饭桌上就着话头,打听了下书画古件应该怎样正确的保存。

老先生们教的很认真,但曲卓依旧迷糊。

因为听到的都是些基于经验之上的操作和小技巧,没有量化的数据。

比如最基础的,不同材质的保存场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温度和湿度?

没有量化数据,老先生们阐述的方法和技巧,对一个纯小白来说,就有些过于抽象了。

等话头岔过去,曲卓又假装好奇的小声请教赵教授……老式宅子的门窗那么小,内间的大家具是怎么弄进去了?

答案曲卓能猜到,都是些榫卯结构的物件,自然是拆散了搬进屋,再组装起来。

他真正想问的是,拆装的技巧。

主要是如何在不损坏物件的前提下给拆解开。

隔着俩座位的王世襄,听到曲卓和赵教授在谈论什么,但面上没什么反应。

摆着一副严谨脸,偶尔谨慎的掺和一两句其他人的话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