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搞什么幺蛾子(4 / 7)

加入书签

桢是户部左侍郎,右侍郎唤作张文华。

    然而,未及三个月,户部便有了人事变动,户部尚书从王缮用换成了丁士桢。

    苏凌的直觉告诉他,这一次人事变动,定然非同寻常。

    虽然陈扬告诉他,王缮用致仕的一切流程和手续都正常,还有天子的旨意,赐金归乡,算得上是荣归故里了,但苏凌觉得,就算如此,这件事也极其的不合理。

    更何况,架格库外面摆放的案牍和文书记载,不能说没有价值,但价值有限,毕竟,冠冕堂皇的表面东西,架格库也是要收录的。

    这些冠冕堂皇的东西,是写给外人看的,至于真正的原因,苏凌觉得,定然不会让天下人看到。

    至于为什么王缮用此次致仕,苏凌觉得不同寻常,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王缮用的年纪已然到了致仕的年纪了,他自己也早就有了退隐的意愿,而且朝廷也觉得户部尚书之位该换人了。然而,这换人的时间点却是不正常的。

    若朝廷有心换人,且十分认可那后继者丁士桢的办事能力,完全可以在赈灾之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直接让王缮用致仕回乡便好。

    毕竟赈灾是大事,京畿道赈灾更是非同小可,所以从一开始就启用丁士桢牵头去做这件事,不比让他半途接手要强上太多么?

    还有,若是朝廷觉得王缮用因为年岁太大,不能胜任赈灾之事,就不可能以灾情严重,让王缮用办好这个差事为由,让他留任的。

    而王缮用在灾情开始时,被朝廷留任的理由就是朝廷认为王缮用久居户部尚书之位,对赈灾一事颇为得心应手,才让他主理完赈灾,再退休的......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王缮用却“光荣退休”了......

    朝廷的做法,岂不是前后矛盾,自己打自己脸么?赈灾一事,中途换帅,已然是大忌。换的还是最初朝廷挽留的人,这一点,解释不通。

    再分析一下,王缮用后继的户部尚书人选,是丁士桢。

    这个人选,就显得颇有些微妙了。

    首先从资格上讲,户部尚书王缮用之下,有两位侍郎,一位是右侍郎张文华,另一位是左侍郎丁士桢。

    苏凌明白,现代人分不清左右同等官职的官员,到底谁的权利更大一些,但自己确是分得清楚的——毕竟自己选修的科目是中国古代史。

    正统的古代王朝,一般来说,右比左要大半级的。

    比如,同样的户部侍郎,户部右侍郎的实权和官阶正常来讲,是要大户部左侍郎半级的,俸禄上也比左侍郎多上一些。

    这就说明,一旦户部主官户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