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这潭水要浑了(1 / 3)

加入书签

夜幕笼罩着大地,月光如水,倾泻而下,将整个县城都染上了一层银辉。

刘推官远眺着北岭的方向,那里,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个个村落的灯火。

他隐约可以看到,田埂上插着的竹竿,仍然挂着一些残破的《民情通禀》残页,在风中轻轻颤动。

这些《民情通禀》,曾经是他和陈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他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窗口。

可是现在,他却要离开这里了。

刘推官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痛苦。

但他没有选择。

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就再也无法回头了。

刘推官缓缓地转过身,将随身携带的密令火漆印,投入了护城河中。

“噗通”

一声,火漆印沉入了水中,消失不见。

回到家中,刘推官烧毁了所有的私人笔记,唯独留下了一页抄写的《共济文约》的开头:

“我们写字,不是为了给你们审……”

墨迹颤抖,却坚定。

第二天一大早,刘推官离开了县城,踏上了前往府城的道路。

三天后……

三天后,一队身着蟒袍的朝廷特使,带着肃杀之气,骤然降临本县。

马蹄踏碎清晨的宁静,径直冲向县衙,沿途百姓噤若寒蝉。

县衙内,一场紧急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召开。

刘县丞战战兢兢地坐在末位,额头冷汗涔涔。

特使目光如炬,扫视一周,沉声道:“松笔记一案,惊动圣听,尔等务必全力配合,肃清余孽!”

就在县衙风声鹤唳之时,皓记酒馆却反常地彻夜灯火通明。

往日朴素的招牌被换成鲜红的“庆丰宴”

三字,酒香肉香飘散十里,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议论纷纷。

“皓哥,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摆什么庆丰宴啊?”

柱子满脸不解。

陈皓负手而立,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嘴角微微上扬:“越是风雨欲来,越要让人看见屋檐下的光。

让那些藏在暗处的老鼠看看,咱们皓记,不怕事儿!”

当夜,千字台中央,那个不起眼的陶瓮,在几名老者的合力下,悄然移至酒馆地下密室。

泥土的芬芳混杂着淡淡的酒香,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

当陶瓮稳稳落地,众人小心翼翼地擦拭掉瓮底的尘土,露出几行新刻的文字:“执笔者,永不独行。”

刀刻斧凿,笔力遒劲,仿佛在黑暗中宣告着某种不屈的意志。

与此同时,数百里外的府城驿馆,特使正襟危坐,面前摊开一幅巨大的地图。

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松笔记”

活动轨迹,如同蛛网般错综复杂。

特使的目光沿着一条条红线游走,最终,所有的线条汇聚于一点——陈皓的皓记酒馆,轮廓清晰可见。

他缓缓合上地图,烛光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跃,映出几分凝重:“这阵风,怕是压不住了。

有人想借着民意翻天,呵,那就看看,鹿死谁手!”

府城驿馆的三日晨曦,每一次天边鸡鸣,特使都将丝绒长袍裹紧,赴往周驿丞的书房。

沉默的会面在硬木桌上若隐若现地展开,不断询问着那些被尘世缤纷的文书来往,却总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周驿丞只是微笑不语,透过窗棂看见谯楼内的城钟,又暗自留意着身边小厮递过来的两坛酒,每天的酒,倒是个奇怪的礼物。

小李子精美的手艺,挑选的那坛酒往往是能润肺的微酸口感,陈皓在其中心思深邃,每条附带诗话写于桑皮纸屑之上,倒也不负那人心意,隐藏着驿馆进出人员的名录。

周驿丞满腹疑惑的情绪仿佛浮悬在头顶,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