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9章 不如我们推行口述建档(2 / 3)
>他低头,指间的那封密令颤动着上行字迹:“严查陈皓结党之实。”
他唇角无语,片刻后,信纸窸窣入灯焰,小火舔纸而上。
“这一把火……”
他低低说出,似沉吟,又似决断,“烧的是印,亮的是路。”
窗外清风忽至,卷起案头落叶一片,旋飞数圈,落于角落砚台之上——未干的墨滴,被染得愈浓。
陈皓负手立于皓记酒馆门前,眯眼望着远处那片焦土。
三日前那场火,烧得干干净净,也烧得人心头亮堂堂的。
可他心里明白,有些人,不见棺材不落泪,不亲眼看着希望燃成灰,是不会死心的。
果不其然,王老板急匆匆地跑来,顾不上喘气,便嚷嚷道:“陈掌柜!
不好了!
出事了!”
陈皓不慌不忙地倒了杯茶,递给王老板:“王老板莫急,慢慢说。
天塌不下来。”
王老板一口气灌下茶水,这才缓过劲儿来:“我听荒坡附近的农户说,这几日夜里总有人鬼鬼祟祟的,在坟地那边挖来挖去,像是……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陈皓闻言,嘴角微微上扬,仿佛早就料到一般:“找东西?找什么东西?”
“这……小的就不知道了。”
王老板挠挠头,一脸疑惑。
陈皓放下茶杯,眼神深邃:“他们找的,是人心。
是那些烧不掉、磨不灭的东西。”
他转身走进酒馆,朗声道:“柱子!
备车!
徐六娘,跟我来!”
徐六娘早已在后院等候,手里拿着一卷卷崭新的布条。
这些布条并非往日绣着“松笔记”
字样,而是用粗线缝出一个个空白的方框,框下配着一行小字:“此处原应有印,今由你我共写。”
“掌柜的,这些布条……”
徐六娘有些不解。
“咱们的‘织言队’辛苦了这么久,不能白忙活。”
陈皓接过布条,眼神坚定,“把这些布条分到十三村的讲字台,悬挂在学堂门前。
告诉乡亲们,真正的印,不在木头上,在心里,在笔下!”
马车一路颠簸,驶向十三村。
当那些空白的布条悬挂在学堂门前时,百姓们先是愣住了,默然不语。
他们习惯了盖章画押,习惯了白纸黑字上的那个红彤彤的印记。
没有了印,这文书还有效力吗?
这承诺还能算数吗?
然而,很快就有人走了上去,拿起笔,在方框里写下了自己的姓氏。
一个,两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他们写下自己的名字,写下对未来的期许,写下对彼此的承诺。
赵秀才背着手,站在人群外,看着这一幕,眼中闪烁着光芒。
他走到陈皓身边,低声道:“掌柜的,百姓们习惯了印章,没有了这东西,恐怕有些人会觉得不踏实。”
“赵先生说得对。”
陈皓点点头,“所以,我们要做得更多,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一方小小的印章,而在于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意志。”
赵秀才沉吟片刻,眼中精光一闪:“掌柜的,我有个想法,不如我们设立‘联署制’?”
“联署制?”
陈皓挑了挑眉。
“没错!
凡是重要的公文,必须由五人以上联名签署,而且每个人签名旁边,都要加一句个人陈述,证明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赵秀才越说越兴奋,“比如,‘张铁柱,北岭人,亲眼见浮粮三斗’,这样一来,谁也别想轻易抵赖!”
陈皓抚掌大笑:“好!
好一个联署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