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o章 井底冤魂(2 / 3)

加入书签

仓前,当众捐赠。

消息很快传开,百姓们纷纷前来围观。

识字的人念出了粮袋上的字,不识字的人则口口相传。

“疫民断粮”

四个字,很快就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童谣。

复察官得知此事后,连忙赶来调查,想要追查源头,但却无从下手——谁家孩子不会唱两句顺口溜呢?

夕阳西下,天色渐暗。

当夜,陈皓立于溪边,见上游漂来一只空粮袋,袋角绣着“徐”

……

夜色如墨,陈皓独自伫立溪边,水流声潺潺,像无尽的低语。

一只空粮袋顺流而下,袋角那个熟悉的“徐”

字,在月光下格外刺眼,那是徐怀恩早年微服私访时留下的暗记!

陈皓心头一震,迅捞起粮袋,动作快如闪电,生怕被人瞧见。

他小心翼翼地剖开粮袋内衬,一张油纸赫然在目,上面用极小的字写着:“铜匣未启,然御前已有风动。”

陈皓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同猎鹰般紧盯着那行字,每个字都仿佛带着刀锋,直刺人心。

他沉默良久,将油纸放在一个粗糙的陶碗里,用火折子点燃。

火焰舔舐着纸张,出噼啪的声响,直到化为一堆灰烬。

他将灰烬小心翼翼地倒入一坛“清浊辨”

中,酒液瞬间变得浑浊,像极了此刻朝堂的局势。

“他们不回话,不是听不见,”

陈皓转头对身旁的小李子说道,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是怕一开口,就得认错。”

远处的溪流上,第十二片竹叶正随着水波缓缓飘荡,上面赫然刻着一个“听”

字。

而十三,握着刻刀的少年,正屏气凝神,刀锋轻落,在竹叶上刻下第一笔——“认”

陈皓看着远方少年手里的刀,沉思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夜幕低垂,废弃的窑洞前,三盏油灯在寒风中摇曳,勉强驱散了一丝黑暗。

石桌粗糙,如同饱经风霜的农人双手,诉说着无尽的苦难。

这张临时搭建的“民议台”

,是陈皓反击的第一步。

陈皓站在桌旁,目光扫过眼前十二位酒坊主,有张大叔,有王老板,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疑惑和期待,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诸位,朝廷不给我们立碑,那我们就自己立!”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立碑?在哪立?立什么碑?”

王老板率先问,语气带着试探。

陈皓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了指石桌上那本用旧嫁妆布包裹的《记事册》。

“这,就是我们的碑!

碑不在石上,在人心!”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从今日起,所有受害的乡亲,每户可派一人,将你们失去的,痛苦的,期望的,都写下来,交给李芊芊姑娘。”

李芊芊站在一旁,身形单薄,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坚韧。

她接过《记事册》,眼神坚定地回应着众人。

“这……有用吗?”

一个略带颤抖的声音响起,说话的是张大叔,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沟壑,每一道都刻着生活的艰辛。

“有没有用,做了才知道!”

陈皓语气铿锵,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要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知道,他们可以捂住我们的嘴,但捂不住我们的心!”

第一天,《记事册》便收录了十七篇冤文,每一篇都字字泣血,控诉着权贵的暴行。

“粮被强征,儿饿死于秋……”

“屋被揭瓦,母病亡于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