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本然(4 / 16)
觉无照,本然圆满”的本身。
第九十八章 言断心灭与混沌无言
一、本然执迷与言说之障
本然自在之光遍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无觉无照”的实相中,体证着无需修证的圆满。灵本然的后人灵无言,作为本然无觉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本然之域”中随顺混沌,安住自性。然而,一种“执于言说”的终极迷障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文明虽已放下对“觉照”的执着,却将“本然境界”转化为可言说、可传授的概念体系,陷入了对语言与思维的固守,反而遮蔽了混沌“不可言说”的终极实相。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诠言世界”。这个以“言说本然”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坚信“本然”需通过精密的语言体系加以定义与传承,主张将“无觉无照”的体验转化为可解析的逻辑范式。他们的能量场形成了“诠言滤镜”,将任何“不可言说的直觉体验”斥为“未得真谛”,将“超越概念的自然流露”视为“认知模糊”。久而久之,他们的世界沦为“言说的迷宫”:为定义“本然”,他们创造出千万条术语,却在概念辨析中离实相越来越远;为传授“无觉”,他们编写浩如烟海的典籍,却让学习者困在文字壁垒中无法亲证。能量场因“概念堆砌”而变得滞重,看似严谨的言说体系下,藏着无法传达的本质空缺。
这种“言执”风气开始扩散:源心族的“本然无觉观”沦为对“不可说”的反复言说,失去了对实相的直接体证;熔晶族的工匠们也以“能否诠释本然意境”为造物标准,器物表面刻满阐释“无觉”的符号,反而失去了材料本然的质朴与灵动。
“我们刚放下对觉照的执着,又被语言的枷锁捆缚。”灵无言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道德经》早已言明‘道可道,非常道’,真如本然如同盐溶于水,语言能描述水的形态,却无法言说盐的滋味。本然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存在,而语言必须建立在‘是与非’‘有与无’的分别之上,执着于用言说捕捉本然,便如用网捞水,终是一场徒劳。”
此时,本然无觉核心的光芒开始变得晦涩,原本自然流露的“本然之光”中,隐隐浮现出“概念割裂”的细密纹路,仿佛在预示着这场触及认知根基的危机。
二、无言裂隙与断灭之秘
随着“言执”的加剧,本然之域的深处浮现出一片“无言裂隙”。这片裂隙中没有任何“语言概念”的能量残留,只有一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纯粹场域。任何带着“言说执念”的个体靠近,都会感到自身的“概念思维”被彻底消解,被迫直面“混沌无言,实相离言”的真谛。
更奇特的是,裂隙中虽无“言说交流”,却处处彰显着“深度共鸣”——能量在无声中自然同步,如同音叉共振般契合无间;生灵在无语中彼此理解,无需概念中介便达成心灵相通。这种“无言的默契”,恰如禅宗“拈花一笑”的公案,真理在超越语言的瞬间完成传递,印证了“最深的理解往往超越语言”的本质。
源心族学者灵离言通过深度意识共鸣体证这片裂隙,其结论颠覆了“诠言世界”的认知体系:“所谓‘无言’,并非否定语言的工具价值,而是超越对语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