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同乡为党(1 / 2)

加入书签

昨天他又从老师那里得到消息,李鼎文也快要调走了。

至于新晋的常委,李仕山猜测十有八九不会是本省人。

这么算下来,省委常委中,本省人就剩下刘应了。

他就成为了本地势力唯一的代表。

只是他是排名最后的几位省委常委,权力有限,恐怕难以满足本地势力的需求吧。

至于省委、省政府里的厅级干部有多少是本省人,李仕山倒不清楚。

至少他认识两位厅官,方毅和袁学民都是外省人。

再结合刘应这句话,那他的意思就是,在省委的领导干部中本省人非常少。

弄清楚意思,那回答起来就很简单了。

李仕山表现出感同身受的样子,“他乡遇故知,我在这里确实没遇到同乡。”

这个回答让刘应眼眸中浮现出一抹欣赏之色。

这个小伙子确实如他人所说,领悟力不俗。

既然李仕山明白了意思,那接下来的话就好说许多。

刘应又问道:“小李啊,你知道秦人对老乡的叫法是什么?”

李仕山略微一思索说道:“应该是叫乡党。”

“对,就是乡党。”

刘应点点头,继续说道:“我觉得这个词,用在官场同乡之间非常准确。”

李仕山神色一凝,听出刘应的言外之意。

乡党这个词,源于古代,人们把五百家称为“党”

,一万二千五百家称为“乡”

,合称为“乡党”

?

现在刘应说的“乡党”

的“党”

字的意思,恐怕对应的是明朝时期的“东林党”

的“党”

字。

李仕山脑海里浮现出了四个字,“同乡为党”

刘应还在阐述着自己的理论。

他继续问道:“小李啊,你有没有现,越是经济达的地区出的高官越多,比如江东、鲁省。”

李仕山答道:“这我倒是没有研究过。”

刘应抿了一口,开始了阐述。

“其实我们应该倒过来看,应该是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地位。”

“高官出得越多的省,经济越达。

哪怕是受到地理环境限制,他的经济排名在全国也是排得上号的。”

“再看看我们汉南,我们在外省几乎没有高官,本省也少得可怜,所以咱们省在全国都属于中下流的水平。”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李仕山自然是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刘应说道:“那就是我们本省的企业在本省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去外省做生意也没有人照顾,自然是处处碰壁,规模自然也就起不来,所以我们的省的经济也就上不去。”

说到这里,刘应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常常反思自己,身为汉南人,却对汉南没有任何贡献,感到汗颜。

小李啊,莫要学我。”

李仕山听着刘应这一番看似自肺腑的话,心里丝毫没有任何感觉。

他话里话外就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汉南的企业没有高官的庇护,展不起来。

他说的这些企业,可不是国企,指的就是汉南本地的私人企业。

他们展得好与坏,可不等同于汉南老百姓生活得好与坏。

如果他说为了老百姓生活的困苦感到汗颜,李仕山会竖着大拇指,说一声:“秘书长忧国忧民。”

为了汉南本地家族的利益,你汗颜个什么。

这些人赚不到钱,又与我李仕山何干。

历经后世的经济高展的年代,李仕山很明白一件事。

不管是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他们本质上都是资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