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宋元明(4 / 5)
大义旗帜时,皇帝已没有反对的理由。
“打吧,打吧。”
忽必烈最终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讥讽。
等真打下来了,就倭岛那点破矿,朕看你们怎么狗咬狗!
~~~~~
大明,洪武十年。
宫灯初上,一场看似寻常的家宴正在微妙的气氛中进行。
朱元璋红光满面,带着几分得意,用筷子敲了敲碗边,吸引了全家人的注意。
“咱呐,又找到了铁证!”
“后世那帮子穷酸文人,就是借咱来指桑骂槐,变着法儿的编排教书先生!”
老朱抛出的重磅证据,便是——科举。
他掰着手指头,开始细数:“洪武三年八月,咱大明开国第一场乡试,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
“转过年的洪武四年二月初九,会试开考,四月十八结束,取了一百二十个幸运儿。”
“三月初一,咱在殿上亲自策问,点出了咱大明朝第一位状元……本来该是那郭翀,可惜那小子长得太寒碜,就给降成了榜眼,换了仪表堂堂的吴伯宗当状元,探花是吴公达。”
“状元榜眼探花,江西、山西、浙江三地各有一人。”
“二甲十七人,江浙占十二人。”
“三甲一百人,南方士子有八十余人。”
“当时咱觉得天下刚定,急需人才,还下令连着考三年。”
老朱说到这儿,语气一转,带上了几分自嘲和懊恼:
“可连考三年后现,取上来的多是些‘后生少年’,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真让他们去办事,屁用没有!”
“而且瞧那籍贯,几乎全是南方在唱独角戏。”
洪武六年,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暂停科举。
“咱停了整整九年!”
他拍了拍桌子,强调道,“那教书先生呢?他停了六年,巧不巧?”
“咱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没办法了!”
“他呢?他也是没办法!”
“若是按老办法选人,不出十年,朝廷上下全得是那些旧文人和他们教出来的徒子徒孙,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咱虽然停了科举,可没停止选贤任能。”
“那教书先生也没停,他的基本盘就是工匠和农民,他从底下提拔人。”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最后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杯盘作响:“所以啊,咱这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咱这是有理有据!”
“后世那些小人,就是借着骂咱来膈应他!”
指桑骂槐,也得看这槐树是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人把你比作司马懿来骂,你恨不得弄死他。
但有人把你比作诸葛亮来骂,你不仅不生气,还会鼓励他,多骂两句,我喜欢听。
老朱得意洋洋地环视一圈,目光扫过马皇后、太子朱标,最后落在朱棣身上。
朱棣在一旁低着头,极小幅度地动了动嘴皮子,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嘀咕:“逮着点由头就臭显摆……”
可他忘了,他爹是从千军万马和无数阴谋诡计里杀出来的皇帝,耳聪目明远常人。
“老四!”
朱元璋瞬间瞪圆了眼,“咱耳朵还没聋呢!”
“内阁那笔烂账,咱还没跟你算清楚呢!”
朱棣:……
又来了又来了!
说好翻篇的呢?
您不讲武德,就别怪儿子我掀桌子了!
朱棣抬起头,脸上挤出几分委屈和不服:“父皇,内阁之事,难道错全在儿臣吗?”
朱棣还得感谢评论区那位“永乐”
的自己,不仅分享科技、典籍,连各朝史料都打包赠送,让他此刻有了充足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