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赵括被迫称王(4 / 4)
这“代国”
只是你秦王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
待你秦国缓过劲来,东出灭赵之时,顺手便将代国碾碎。
你们秦人素不喜我辈学说,届时刀兵无眼,“误杀”
我等,再假惺惺哭奠一番,我们岂非枉死?
然秦国意在离间赵、代,而山东六国也欲甩掉这些烫手山芋,迫切将此等麻烦人物送出。
于是多方博弈下,一个前所未有的奇景——史上个“永久中立国”
兼“永久特别行政区”
在天幕见证下诞生。
周天子携战国七雄共同立誓:只要代国仅保有维持国内稳定的武装,永不对外扩张,并接受各国监督,七国便承认其永久中立地位,永不犯境。
为安思想家之心,各国又追加誓言:无论将来天下由谁一统,代地将永远作为特别行政区存在,只要不违逆统一王朝的大政方针,可自行其是。
如此,六国(除赵国外)欣然甩脱包袱,思想家们喜获理想试验田,可谓皆大欢喜。
唯二郁闷者,大抵只有赵王与赵括。
赵王郁闷,是因既失疆土,又失数十万青壮劳力。
虽人还在,却已非赵民。
幸而赵括承诺:不将这四十万士卒的家眷迁往代国。
且保证此后降卒若得二子,必择一子送归赵国本家族内抚养,承继赵人身份。
若非有此承诺,赵王绝无可能同意割地。
赵括郁闷,则是心知自己这“代王”
,实则与东周那位窝囊的周天子无异,甚至更为尴尬。
未来,他必周旋于四十万基本盘与那群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之间,左右调和,疲于奔命。
他需稳住军心,因那是他立身之本。
他也需保护思想家安全,各国虽厌其论,却不愿见他们死于非命。
因为,各国皆存“摸着代国过河”
之心。
若思想家在代国搞出良政,各国便可借鉴修改,拿来己用。
若搞出恶政,各国亦可对内宣称:看,后世良法并非皆合时宜,幸而未在全国推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