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赵括被迫称王(1 / 4)

加入书签

相比春秋,战国可说之事,便多了不少。

当其冲,便是那惨烈无比的长平之战。

数十万赵军降卒,若按原本历史轨迹,等待他们的唯有一个结局——被坑杀。

然则天幕骤现,一切都变得不同。

赵括和赵军降了。

白起与秦王陷入了两难之境。

杀不得,放不得,更收编不得。

杀不得,是因一则恶毒谣言已如野火般传遍列国。

说那倭寇畜生不如,在应天府屠了三十万人。

可秦人与白起,竟要在长平坑杀四十万!

虽明知是有人蓄意搅混水,混淆视听,但这顶“堪比倭寇”

的污名帽子太过骇人。

无论是秦王赢稷还是武安君白起,谁都担不起这千古骂名,屠城的命令无人敢下。

放不得,是因这数十万赵卒一旦归国,稍加整顿,配以兵甲粮秣,便是一支经历过血火淬炼的虎狼之师。

只需重振士气,顷刻便能卷土重来。

若放虎归山,则此战前功尽弃,血白流,仗白打。

收编不得,根源在一个“穷”

字。

大秦,实在养不起这凭空多出的四十万张吃饭的嘴。

且不言让降兵归心之难。

便是仅将其视为奴隶,每日只供一碗清可见底、数得清米粒的薄粥吊命,大秦也无力承担。

为支撑此战,秦王嬴稷已亲赴乡野征兵,征募年龄一降再降。

甚至威逼利诱国内老氏族,几乎将刀架在他们脖子上,强令他们掏出囤积备灾的私粮。

战后抚恤、军功赏赐尚压得大秦喘不过气,又何来余粮供养四十万敌国青壮?

大秦,早已是强弩之末。

或有人言,何不以此四十万降卒为质,向赵国索要巨额赎金?

然则,战争进行到这一步,赵国亦近油尽灯枯,府库也早已掏空。

割地,或可忍痛答应。

金银珠宝,或能竭力搜刮。

但粮食,是真真一滴也挤不出了!

你秦国缺粮,我赵国便丰裕么?

更何况,若这四十万人安然返回,对赵国而言非但不是助力,反是四十万亟待消耗粮草的负担。

若真如历史那般,四十万人被坑杀,反而能激得赵国上下同仇敌忾。

百姓虽苦,犹能寄望于复仇血耻,或可咬牙忍受。

但如今秦人不杀,这数十万人全须全尾地回来,赵国朝廷岂能处罚败军之卒?

非但不能罚,反而需好生供养。

甚至需时常给予优待,以弥补他们本会死于坑杀而可能产生的怨气。

若待之不善,日后谁还肯为赵王卖命?

若待之不善,往后谁还肯为赵国死战?

若赢稷能狠下心肠,明诏令执意屠杀,白起大概率会奉命执行。

然而在原本历史中,嬴稷便未曾亲自下令,只作模糊暗示,让白起自行领会并背此恶名。

如今天幕高悬,他更绝无可能亲自落下这口实,更不敢亲手沾此因果。

虽已知晓只要不辱骂天幕,那天幕便如高高在上的神只,似乎并不干预人间俗务。

但嬴稷不敢赌!

若是战场搏杀,或对方是看不见天幕的蛮夷,杀了便杀了。

可眼前这四十万人,皆能看见天幕,是天幕认可的华夏子民。

且他们并非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而是相信了秦军劝降时“保其性命”

的承诺,方才放下武器。

天幕播放的视频中,对后世军队“优待俘虏”

、“信守承诺”

的理念多有推崇。

嬴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已知天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