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孙世泽 我要做万历朝的海瑞(3 / 7)
多士子看来,非但不是耻辱,反而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资历,其逻辑类似于:挨廷杖得清名。
还有一个特别反常识,很少有人知道的事。
明朝中后期,也流行写“大的字的报纸”
(把的和纸去掉。
)
无论官员百姓,若对某人不满,或欲评论时政,便可将所言书写于纸上,张贴于市集、六部门口、官邸外墙等醒目之处。
可实名,亦可匿名。
虽无明文法律保护,但潜规则是:不因言获罪。
除非你胆大包天地编排皇室秘闻艳事。
当然,若查实是诬告,仍要依律惩处,但查证极为困难。
故而,此举多为政敌相互攻讦所用,或真是蒙冤无门者泄愤之举。
通常也有个底线,或握有实据,或指桑骂槐。
因此,周慕雅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利用舆论,裹挟民意,向朝廷施压。
他当真是为张居正鸣不平吗?
恐怕未必,尤其其家族本就是江南士绅一员,当年或许还受过张居正改革的损害。
他所思所想,恐怕更多是“出头”
二字。
文人想出头,难于上青天。
除非能有李白杜甫那般惊才绝艳、一出世便光芒万丈的绝世诗词,此谓:才华取胜。
否则,大家的才学文章都在伯仲之间时,便只能拼“人脉取胜”
,依靠前辈提携、同侪吹捧。
而若这两条路都走不通,那么涉足政治、博取声名,便成了一条捷径。
就拿为张居正平反这事来说,若朝廷迫于压力真的平反了。
那作为倡议者和组织者的周慕雅,顷刻间便能成为江南士林的领袖人物,风头无两。
若朝廷强硬不平反,甚至打压问罪,那就更妙了。
朝廷昏聩,迫害忠良。
而周慕雅则成了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小圣人”
,悲壮之名更能传遍天下。
李文渊目光深邃地看了周慕雅一眼。
他未必看不出周慕雅的心思,或许只是看破不说破。
“诸位可知,陛下当初为何定要查抄太岳公家产,甚至几乎要开棺戮尸?”
“真是因朝廷明谕旨中所言的:贪墨、专权?”
“还是王世贞老盟主所评: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
“或是如后人所揣测的那般,因太岳公当年管教过严,物极必反,致使陛下心生怨怼,蓄意报复?”
李文渊摇了摇头,语气斩钉截铁:“都不是!”
“根子在于,陛下要收权。”
“在于那些在太岳公执政时被压制、被贬斥的臣子,亟需重返权力中心,并借机反攻倒算。”
“两股力量合流,才必要将太岳公彻底打倒,永世不得翻身。”
“只不过……这活儿干得实在太糙,吃相太难看了些,陛下也太过心急了。”
李文渊的目光扫过吴允文和周慕雅,带着一丝讥诮。
“你们想要为太岳公平反?”
“那因太岳公一案而被牵连罢黜、流放、乃至杀头的官员,是否也要一并平反?”
“既认太岳公无罪有功,那他当年推行的诸多新政,是否也都是对的?”
“被废黜的政策,是否都该恢复?”
“这些关节,你们可想通了?”
“若没想通,便想靠着几封书信、几分民意去裹挟朝廷?”
李文渊嗤笑两声:“莫说是你们,便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复生,若无刀兵在手,恐怕也难令今上和满朝诸公低头!”
“依我之见,吴兄、周兄,若真有心,不如现在就去寻访些得道的真人,学学养生延寿之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