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苏轼谣言2(1 / 3)
【第二则:苏轼乐观。
乐观,是一个很主观的词汇。
绝大多数人,都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乐观,还是苦中作乐,亦或者没心没肺。
所以,这里不探讨苏轼是否真的是一个乐观派。
博主所要讲的这则谣言是指某些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认为苏轼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认为他特别的乐观主义,乃至于有点没心没肺,将苏轼的人设简单、刻板的固定。
但是,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国人看的。
甚至林语堂当年写《苏东坡传》的时候,用的都是英文,这本书是给外国人看的。
所以他在苏轼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采取了脸谱化、标签化,乃至于刻板化的处理。
而苏轼历史上是什么性格,除了他本人,没人知道。
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进行推测。
初到黄州,苏轼曾对朋友坦露心声:“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
当然,有人会提及苏轼晚年被贬岭南,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不同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样。
这个说法或许有些牵强,但同样是在岭南,苏轼遇到了同样被贬的弟弟苏辙,兄弟俩在一个路边摊吃汤饼。
苏辙觉得汤饼太难吃了,难以下咽,可抬头就看到苏轼已经把汤饼吃完了。
苏辙看呆了,这么难吃的东西你怎么吃得下去的?
却不想苏轼只是大笑着说了一句:“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我愚蠢的弟弟,你难不成还打算细细的咀嚼后再咽下去吗?
粗劣的汤饼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不会因为你的心态好,就变成美食。
只不过苏轼选择了不咀嚼,生吞苦果而已。
你可以说苏轼乐观、积极或者用苦中作乐态度面对生活。
但他绝不是一个没心没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
弹幕区:
『其实从乌台案就看得出,苏轼并不乐观。
』
『至少那个时候,他不是一个乐观派。
』
『生死之间,即便是一等一的乐观派,也不一定能乐观的起来。
』
北宋,元丰年间。
“玄衣督邮,你乐观吗?”
苏轼无奈的看着王安石,我都起身了,怎么还叫我玄衣督邮?
“乐观,特别乐观。”
“我还计划着国朝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后,去北地养龙虾,研究一下它的做法。”
“不知澶州、徐州可养龙虾乎?”
苏轼面露追忆之色,王安石摇摇头微微一笑,没有打扰他。
熙宁十年,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南泛,夺泗入淮,滔滔洪水冲向徐州城。
苏轼喊了口号:“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但他不仅仅喊了口号,组织百姓、犯忌讳的请求禁军帮忙抗洪,吃住都在城头上。
洪水不退,苏轼不退,日夜都在第一线。
四十五天后,洪水退。
苏轼又亲自探查,策划了一条防洪石头大堤,向朝廷上书详细的讲了自己的规划,以及钱粮人力所需。
但朝廷没有回复,苏轼只能修改原计划,将石堤改为木堤,再次向朝廷上书,要钱、要人、要粮。
这次,朝廷给了,拨给苏轼三万贯钱,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余人。
堤成之后,大堤的官方名字,百姓没用过,当地百姓一直称大堤为“苏堤”
,并沿用至今。
这座苏堤位于江苏徐州城南,非杭州、惠州等地方苏堤,虽然它们同名。
由苏轼组织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