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5章 朱元璋 蓝玉咱给你个封国吧(4 / 5)

加入书签

>

“啪。”

老朱一巴掌扇过来:“不打你一下,不得劲。”

“行了,慢慢去想吧,不准问别人,自己想出来的才算。”

蓝玉捂着五个巴掌印的半边脸连忙坐下,嘿嘿嘿的傻乐。

朱棣余光扫过去,你真没脑子吗?

我用脚趾盖都能想到爹将来会怎么操作,你还当个天大的好事一样傻乐?

“标儿,咱们研究一下如何规定文体。”

见朱棣一副看透一切的表情,又想起他把洪武年号续到了三十五年,老朱手痒难耐。

“啪。”

“去拿纸笔,把我和你大哥的讨论记下来。”

八股文,起源于宋朝科举的“经义。”

明初第一场科举,考试文体“略仿宋经义”

,洪武二十四年才对程文格式进行了规范。

但此时的八股文并不成熟,或者说根本算不上我们认知中的八股文。

永乐朝至景泰朝八股文开始萌芽,天顺朝至弘治朝八股文才算成熟完备。

后先以理学入八股,又以心学入八股,还有俗话入八股。

谈不上百花齐放,但也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八股模样。

历史书上曾评价:八股文严重束缚了学子们的精神思想,严重限制了民众的创新意识。

这段评价的前言是:明清两朝。

但严格意义来说,评价里的八股文应该单指清朝八股文。

顺治二年规定:“定文有正体。

凡篇内字句,务典雅纯粹。

不许故摭一家言,饰为宏博。”

顺治九年又规定:“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矜奇立异者,不得取录。”

康熙初年,更是在《科场条例》强调:不能决裂本题、不遵传注、引用异教、影合时事、摭入俚言谐语、有过五百五十字者,小束大结不分明者……等等。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本人更是亲自下场规定场三艺的虚字统一规范。

比如承题,艺用“夫”

字,次艺用“盖”

字,第三篇用“甚矣”

破题、起讲所用虚字也有明确限定。

从这开始,才是我们在历史书上了解的那个八股文。

……

清朝,乾隆年间。

“看看,有规范、有模板、还有相关书籍提供范文,这和朕做的有什么区别吗?”

“后世凭什么说朕的政策是愚民?”

乾隆知错但不改……不,在乾隆心中并不认为自己错了。

此事对华夏来说是错,对爱新觉罗家族来说却是好事。

有天幕提醒又如何?

大清绝不会亡在自己手里!

乾隆比汉人还了解汉人,正因如此才能做出推断。

团结起来的汉人确实可怕,可没有团结起来的汉人,比一盘散沙还不如。

明末民乱时候他们不团结,所以李自成入了京。

大清入关时候,他们也不团结,所以大清入主紫禁城。

哪怕他们在大清立足未稳之时稍微团结一点,都能有个南北划江而治的局面。

可他们也没有。

即便是三藩之乱时,那群嚷嚷着反清复明之人只要不把吴三桂当叛贼,与他合力,如今之天下是谁人做主亦未曾可知。

那群真心想恢复明朝的人,几乎全死光了。

现在嚷嚷着反清复明的都是什么人?

乾隆冷笑一声:“想建立宗教国的。”

“利益受损的。”

“文人不得志的。”

“一群土鸡瓦狗。”

“口中嚷嚷着反清复明,恢复汉家江山,真正这样想的人有多少?”

“怕是万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